四川师范大学的经济学专业自1996年创办以来,始终立足学科前沿与地方需求,形成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特色的培养体系。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该专业依托理论经济学硕士点和省级优质教学资源,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根基、现代经济分析方法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培养的学生在区域经济发展和政策研究领域具有显著竞争力。下文将从学科定位、课程体系、师资力量等方面展开具体解析。
在学科定位上,该专业强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与现代经济理论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在经济学与企业管理领域的交叉渗透能力。其课程体系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为双核,配套开设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等核心课程。同时,专业设置紧跟数字经济趋势,将电子商务、商务谈判等实务课程融入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对现代经济活动的实操能力。这种“理论+应用”的课程架构,使毕业生既能胜任经济分析、政策研究等专业工作,也能在企业管理中快速适应岗位需求。
教学资源方面,经济与管理学院拥有1250平米的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配备价值1400余万元的实验设备,并与工商银行、国家统计局等机构共建近30个实习基地。学生可通过宏观经济目标设定与财政政策虚拟仿真实验等省级一流课程项目,深度参与政策模拟与数据分析实践。此外,学院定期邀请企业家和学者开展专题讲座,组织企业实地考察,帮助学生建立行业认知与职业网络。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现有专任教师中,教授12人、副教授2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达65.7%。团队包含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高水平学者,近六年斩获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主持3项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这种“学术引领+教学创新”的师资结构,既保障了《资本论》选读等经典课程的理论深度,又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提升课堂活力。
在升学就业方面,专业实施分类培养策略:约25%毕业生进入芝加哥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75%选择就业的学生主要分布在金融机构(35%)、政府部门(28%)和企业经济分析岗(22%)。数据显示,近三年该专业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数据建模、政策解读等方面的专业素养普遍给予高度评价。这种多元化出口路径的形成,得益于专业设置的“学术型+应用型”双通道培养模式,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选择理论深化或实务强化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该专业通过“经济学+X”跨学科项目拓宽学生发展空间。例如,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联合开设金融大数据分析选修模块,与法学院合作开发经济法规案例分析工作坊,培养学生应对复杂经济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创新培养理念,使专业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持续响应新文科建设要求,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兼具理论功底与实践智慧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