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立足电子与信息大类,聚焦计算机视觉应用开发、深度学习框架等前沿领域,构建了"专业基础+核心技能+拓展能力+岗位实践"的四维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三年制专科教育模式,面向人工智能训练师和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群体,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与岗课赛证融通的创新路径,培养具备数据处理、模型训练和智能系统部署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文将从课程设计、职业定位、教学资源等维度展开深度解析。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该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分层递进式架构,形成完整的技术能力培养链条:
- 专业基础课程奠定技术根基,包含Python应用开发、MySQL数据库技术和人工智能数学基础等7门课程,重点强化编程逻辑与数据处理能力。
- 专业核心课程聚焦关键技术突破,设置计算机视觉应用开发、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框架等核心模块,通过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等课程衔接产业需求。
- 拓展课程形成能力延伸,涵盖嵌入式系统开发与智能产品营销等方向,构建"技术+管理"的跨界知识结构。
- 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程,依托认知实习建立行业全景认知,通过岗位实习对接京东方、奇瑞汽车等企业真实项目,实现学习-实践-就业的无缝衔接。
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该专业通过"三对接"模式强化职业竞争力:
- 岗位能力标准对接:针对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师、智能系统运维工程师等岗位群,制定包含算法模型调试、深度学习框架部署等9项核心能力指标。
- 行业认证体系对接:引入华为ICT认证、人工智能训练师职业资格等证书考核,2024年学生获华为ICT大赛云赛道一等奖印证培养成效。
- 技术迭代动态对接:与新大陆时代科技等企业共建课程,将AIGC技术、工业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融入教学,专业设备投入超4000万元建设计算机视觉实训室等实践平台。
教学资源与创新实践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配置双师型教师占比100%的优质师资,其中博士/硕士占比90%,22名教师具备企业研发经验。创新实践体系呈现三大特色:
- 项目化教学:依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平台,学生在嵌入式技术应用开发赛项获国家级奖项,2022年斩获全国三等奖。
- 产学研协同:与德国IB公司合作开展电气工程师培养项目,引入双元制教学模式,企业专家参与40%专业课程讲授。
- AI技术赋能:教师团队自主开发《铁枫流韵》等AIGC作品,获中国首届AIMV音乐盛典最佳金曲奖,将创作经验转化为智能产品设计等教学案例。
通过"基础能力筑基、核心技能塑形、拓展素质赋能"的三阶培养,该专业毕业生可胜任智能软件开发、工业视觉检测等6大类岗位,近三年入职国家电网、中兴通讯等500强企业比例提升23%,形成显著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势。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