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黑龙江省最早开设硅酸盐材料教育的高校之一,齐齐哈尔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历经73年发展,已成为省内材料学科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该专业前身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硅酸盐专业,2012年获批校级重点专业,2020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的办学特色,累计培养近5000名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大型无机非金属企业,多数成长为技术骨干与企业高管。
课程体系构建体现"双轮驱动"特色
专业采用"2+2"培养模式,前两年夯实材料大类基础,后两年聚焦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包括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等主干课程,其中"晶体学"、"硅酸盐物理化学"被认定为校级一流课程。为适应新材料产业发展,设置无机工程材料和无机功能材料两个专业方向,前者侧重传统硅酸盐材料(水泥/玻璃/陶瓷),后者涵盖新能源材料、石墨烯材料等前沿领域。特别引入"MO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三门核心课程获校教学改革示范课称号。
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链条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三大平台:
- 校企协同平台:与信义玻璃等企业共建实习基地,设立"信义基金"奖励优秀学生
- 科研转化平台:依托黑龙江省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开展石墨烯涂层等应用研究
- 竞赛培育平台:组织学生参与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混凝土创新设计大赛等赛事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师资团队凸显工程教育优势
现有专职教师21人,其中博士14人(占比66.7%),教授4人、副教授13人,生师比13:1。教学团队将黄大年精神融入日常教学,获省级教研项目5项,编写教材5部,在微课教学比赛中累计获奖4项。特别聘请7名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形成"校内导师+行业导师"双导师制,确保教学内容紧跟产业技术革新。
就业质量彰显人才培养成效
实施全员学业导师制,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3%以上,考研率超10%。就业方向涵盖:
- 传统建材领域:水泥/玻璃/陶瓷企业的工艺设计与生产管理
- 新型材料领域:新能源材料研发、特种陶瓷制备
- 科研院所:材料测试分析、产品开发研究2025届毕业生数据显示,58名本科生中已有52人落实就业单位,就业去向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活跃区域。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