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审计大学的工程审计专业作为国内特色鲜明的交叉学科,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1988年开设的基本建设审计方向。经过三十余年深耕,该专业依托学校“大审计”学科平台,形成了“工程+审计+信息技术”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这一专业不仅填补了国内工程审计领域人才缺口,更以独特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机制,塑造了兼具工程技术与审计监督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强调“三基一能”——即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基础理论,培养运用现代审计方法开展工程全生命周期审计的能力。例如,学生需具备工程决策审计、合同与招投标审计、施工质量审计等实务技能,并能通过建筑信息技术对工程造价进行全流程管理。为实现这一目标,课程体系设计了“三层次”结构:
- 学科基础层:涵盖《工程力学》《工程结构》等工程技术课程;
- 专业核心层:开设《建设项目审计》《工程审计》等特色课程;
- 实践应用层:依托江苏省公共工程审计重点实验室,开展BIM建模、工程审计软件实训。
学科交叉性是该专业最显著的特征。课程设置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将审计学原理与工程管理实务深度融合。例如《建设与审计法规》课程整合了工程领域《招标投标法》与审计领域《国家审计准则》,而《工程计量与计价》则要求学生同时掌握造价软件操作与审计风险识别方法。这种融合在师资配置上亦有体现:专业教师中90%具有工程学科背景或工程-经济-管理复合背景,部分教师兼具注册会计师、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校政企”协同育人机制。学生需完成不少于6个月的整建制实习,参与审计署、地方审计机关的真实项目。例如在2024年实习中,学生通过分析南水北调工程GPS数据与油耗记录,发现工程车辆使用异常问题;运用数据库技术处理数万条企业关联数据,揭示基金实际控制人信息。此类实践不仅强化了数据分析能力,更培养了职业判断力与沟通协调能力。
该专业的社会认可度源于其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作为全国首个设置工程审计本科方向的高校,南京审计大学毕业生可获管理学学士学位,就业方向覆盖政府审计机关、央企审计部门及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数据显示,其工程审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稳居全校前列,部分学生进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国家管道集团等参与重大工程审计。这种培养成效得益于学校持续推动的“工程审计+AI”改革,例如在2025级培养方案中新增《智能建造与审计》课程,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工程审计中的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