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城市设计方向)以创新性教学体系和前沿技术融合为核心竞争力,将传统建筑学与科幻文化、数字工具深度结合,形成跨越时空的设计思维培养模式。该方向依托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背景,通过场景故事化叙事和虚拟空间建构训练,重新定义建筑学在数字时代的边界。其课程设计打破常规,将珠穆朗玛峰等超现实场景纳入设计载体,并借助刘慈欣科幻世界观拓展学生想象力。
跨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多维能力
课程采用编剧设计-空间搭建-动作拍摄-后期剪辑四阶段培养路径,每个环节均融入跨学科工具。在编剧设计阶段,学生需从《时间移民》《球状闪电》等科幻文本中提炼空间叙事逻辑,通过Kimi大语言模型辅助完成剧本分镜。空间搭建环节引入虚幻引擎5(UE5)数字资产库,结合建筑学专业建模能力与Substance Painter等软件完成虚实场景融合。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8周内掌握从故事脚本到CG动画影片的全流程创作能力,突破传统建筑教育对物理空间的单一关注。
前沿技术驱动设计方法革新
教学团队系统性整合AI生成工具链提升效率:编剧阶段用自然语言处理模型优化叙事结构,场景设计阶段通过文生图工具快速迭代概念意向,后期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实现动态空间呈现。特别在数字资产获取上,建立Fab公共资源调用机制与关键剧情模块自主建模的双轨策略,既解决CG动画高成本难题,又保留建筑学专业精度优势。这种技术整合使三年级学生即可完成包含时空折叠、生态演替等复杂主题的虚拟建筑作品。
实践平台对接国家战略需求
专业建设紧密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和历史街区更新等重大工程,设置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与建筑遗产保护实验室两大实践平台。学生参与项目涵盖自动驾驶产业园规划、社会保障性住房模块化改造等真实课题,设计成果需通过三维激光扫描验证和能耗模拟测试。例如毕业生作品《半亩造园与60个社会保障性住房》,将清代半亩园空间基因转化为现代居住单元组合算法,实现历史文脉与民生需求的数字化转译。
国际化视野与行业深度链接
师资队伍包含崔愷院士工作站专家和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课程设置嵌入《本土设计实践导论》等前沿理论模块。通过海内外联合工作营机制,与哈佛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机构开展城市韧性、智慧基础设施等主题研究。就业通道覆盖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顶尖单位,近五年硕士就业率达97%,部分毕业生进入广联达、华为等企业主导BIM协同平台与智慧工地系统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