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本硕贯通、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云冈学学院和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的学科优势,以服务区域文旅产业为导向,构建了“产教融合”“职场前置”等特色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管理学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本硕贯通的培养体系
专业设置涵盖本科与硕士两个层次:
- 本科阶段聚焦基础能力培养,开设管理学原理、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等核心课程,同时设置智慧旅游、文旅文创产品开发等方向课程。培养目标强调“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提升学生实操能力。
- 硕士阶段(2021年获批)设立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旅游产业演进与资源配置、乡村休闲旅游三大研究方向,依托云冈石窟、长城遗址等文化遗产开展科研与教学,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60余项,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培养路径。
二、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
课程设计注重学科交叉与行业前沿:
- 理论课程涵盖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法规、旅游新媒体营销等,强化学生对行业动态的认知。
- 实践教学依托15个校外实践基地,包括云冈研究院、大同市博物馆等,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室、导游实战演练系统等数字化平台提升技能。
- 跨学科融合引入宗教学、考古学等课程,凸显文化遗产保护特色。
三、双师型师资与科研支撑
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双师型”教师占比47%,专业课教师中包括山西省教学名师和行业一线从业者组成的兼职导师库。
- 科研优势聚焦区域文旅发展,近三年发表SSCI/CSSCI论文18篇,出版专著5部,成果直接应用于桑干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和乌大张经济区旅游规划项目。
- 校企互通模式推动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如旅游策划理论与实务、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直接对接行业需求。
四、就业导向与职业发展
专业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定位,毕业生就业方向覆盖旅游规划公司、景区管理、文旅行政部门等领域:
- 就业率连续三年稳定在93%以上,部分学生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深造。
- 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完善,学生可考取国家导游员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证等,近三年考证通过率显著提升。
- 创新创业支持突出,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奖项5项,孵化项目涉及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和数字文旅产品设计。
五、区域特色与学科优势
专业深度融入山西省文旅发展战略,围绕云冈文化、边塞文化等资源开展特色研究:
- 遗产保护方向以云冈石窟数字化保护为突破口,探索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模式。
- 乡村休闲方向依托黄花小镇、剪纸小镇等项目,构建“校地合作”实践网络,助力乡村振兴。
- 学科平台包括山西省文物局科研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为学术研究提供硬件保障。
山西大同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通过多维资源整合与特色方向深耕,持续为行业输送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区域文旅产业升级的重要智力支撑。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