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较早开设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构建了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教学体系。该专业自2011年创办以来,已形成以逆向工程设计和增材制造为特色的发展方向,配备价值3000多万元的数控加工车间和省级增材制造实训基地,拥有13个理实一体化专业实训室。这种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理念,使其毕业生连续多年保持高就业率,在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领域形成显著竞争优势。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构建了"基础+核心+专项"三级课程体系。基础模块包含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等工程通识课程,核心模块聚焦数控加工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项模块则开设3D打印技术等前沿技术课程。实践环节占比超过50%,通过金工实习→CAD/CAM实训→数控加工实训→3D打印实训的递进式训练,学生可完成从图纸设计到实物制造的完整流程。特别设置的逆向工程设计实训,要求学生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对复杂零件进行数字化重构,这项技能在模具修复和文物复制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师资团队由80%双师型教师领衔,包含省级技能大师2人、市级首席技师1人,形成"企业工程师+高校教师"的双导师制。教师团队中有人担任世界技能大赛增材制造赛项裁判长,带领学生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斩获增材制造赛项金牌。这种"大师带徒"模式,使教学过程紧密对接企业真实项目,如特斯拉(上海)的零部件逆向开发、马钢股份的工装夹具设计等实际案例均被引入课堂。
专业实施"四阶段螺旋提升"培养路径:
- 第一阶段:通过机械创新设计实训掌握基础设计软件
- 第二阶段:在产品检验检测技术实训中学习三坐标测量仪操作
- 第三阶段:参与中德合作班项目,学习德国工业4.0标准
- 第四阶段:在特斯拉、南京地铁等企业完成顶岗实习
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具备机械CAD软件二次开发和数控机床自动编程等复合能力。就业数据显示,85%毕业生进入马钢股份、中钢天源等大型制造企业,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和车间技术管理,部分优秀学生入职当年即参与高铁转向架等国家重点项目的研发。
专业的创新发展体现在"岗课赛证"四维融通机制。将数控铣工高级工等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开发出包含12个技能模块的实训体系。近三年师生累计获得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60余项,其中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二等奖1项,形成以赛促教的良性循环。这种培养模式不仅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更为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输送了大量掌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