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师范)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福建省重点学科优势,构建了“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全科素养”三维培养体系。该专业创办于1993年,2015年入选福建省公费师范生培养试点,2022年晋升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近五年本科生就业率超93%,公费师范生就业率100%,30%毕业生进入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等省级示范校,25%学生保送至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以下从学科特色、培养路径、发展成效等维度展开解析。
一、学科定位与核心优势
专业立足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求,形成“全科培养-实践浸润-公费保障”复合育人架构:
- 学科支撑性:依托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09年获批)和福建省高峰学科(2018年入选),形成“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
- 师资优势:拥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65%,含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聘请省级名师名校长30余人组建实践导师库;
- 公费培养:公费师范生占比75%,在校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毕业后通过专项公开招聘实现100%就业,服务期6年。
二、课程体系与能力塑造
实施“读思达”教学改革(阅读→思考→表达),构建“理论-见习-竞赛”螺旋进阶体系:
- 核心课程群:
- 教育理论层:必修教育概论(国家级精品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采用PBL教学法强化教育设计能力;
- 学科融合层:设置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初等数学研究,独创《课堂教学技能》《小学课堂观察》等特色课程;
- 实践矩阵:
- 48周阶梯实习:覆盖10所省级示范小学,实施“教育见习→微格教学→顶岗实习”三阶段实训;
- 双导师制:由附小特级教师与高校教授联合指导,开发《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等校本方案;
- 竞赛驱动:制定《师范生技能竞赛实施办法》,近三年斩获福建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6项,微课设计优良率提升35%。
三、培养模式与资源优势
形成“早进课堂-全程浸润-多元出口”育人生态:
- 公费生专项:2015年起试点培养男性小学教师,采用“市域定向+双向选择”就业机制,毕业生主导亚运会赛事直播教学方案获省级表彰;
- 平台支撑:
- 建设国家级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配备智慧教室集群与AI教学分析系统;
- 联合字节跳动开发《AIGC教育应用工具》,服务长三角教育数字化联盟;
- 国际认证:与英国布鲁克大学开展学分互认,年选派15%学生参与全球基础教育比较研究。
四、培养成效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呈现“全科素养-科研能力-教育情怀”三维竞争力:
- 就业质量:2024届公费师范生起薪中位数8万元/年,60%任职省级示范校,典型岗位包括厦门槟榔小学语文名师(主导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宁德师院附小德育主任;
- 升学路径:非公费生推免率25%,6人获国家公派资格赴伦敦大学学院攻读教育领导力硕士;
- 突出短板:
- 区域集中度:85%毕业生滞留福建省内,长三角教育圈就业网络待拓展;
- 技术融合度:智能教育设备应用课程覆盖率不足40%,制约数字化转型。
五、优化方向与升级路径
需突破区域服务惯性与智能教育壁垒:
- 课程迭代:
- 增设教育元宇宙设计模块,开发《VR课堂教学仿真系统》;
- 强化CSTEK国际教育技术认证课程,对接智能教育硬件研发需求;
- 区域协同:当前省内就业占比65%,需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建立基础教育创新共同体。
福建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以“知明行笃,立诚致广”为育人导向,其“全科筑基-公费保障-竞赛赋能”模式在新时代教师教育中具有标杆意义。面对教育优质均衡与智能技术融合双重挑战,“强师计划”与教育数字化战略为专业注入新动能。对于志在成为小学教育专家或**教育管理者的学子,这里既是教育理想的起航港,更是参与中国基础教育变革的实践高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