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是该校重点建设的特色学科,依托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培育)学科和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形成了覆盖本科到硕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特色,与阿里云、中软国际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了行业认证与学历教育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掌握软件开发全流程技术、具备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其学科建设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多维发展路径。
学科建设与平台优势
软件工程专业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学科,拥有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和江苏省首批重点产业学院平台。学科研究方向涵盖软件体系结构、数据库与数据挖掘、嵌入式系统、石化软件技术等领域,尤其在石化行业信息化领域形成了特色优势,相关成果获中石化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行业奖项。此外,学院建有阿里云本地实验沙箱、城市大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等15个科研平台,为科研创新提供硬件支撑。
产教融合培养体系
专业采用“校政企三方共建”模式,课程体系引入阿里云认证标准和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培养方案中嵌入以下实践环节:
- 项目化教学:企业工程师参与《软件需求分析》《云计算系统开发》等课程设计;
- 行业认证衔接:学生可考取阿里云ACA/ACP认证,提升就业竞争力;
- 实习实训:依托中软国际、昆仑数智等合作企业,提供年均6个月以上企业实践机会;
- 竞赛与创新:组织学生参与中国软件杯、华为ICT大赛等赛事,近五年获省级以上奖项超50项。
课程设置与研究方向
本科阶段课程聚焦软件开发全栈能力培养,核心课程包括:
- 基础理论: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离散数学;
- 工程技术:软件工程、软件测试、需求分析与建模;
- 前沿技术:云计算开发、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应用;硕士阶段则侧重石化软件技术、智能系统开发等特色方向,研究课题如数字孪生技术、工业物联网软件架构。课程设置强调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6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实现国际实质等效。
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30余人,其中教授15人,博士占比60%,包括江苏省“333工程”学者和产业教授。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发表SCI/EI论文300余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校企联合开发的石化安全预警系统、智能装备数字孪生平台等成果已应用于中石化、常州市应急管理系统。
升学就业与行业认可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5%,主要流向IT企业(占42%)、金融系统(18%)、科研院所(15%)。薪资水平在长三角地区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平均起薪8500元/月。升学方面,约20%学生进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攻读硕士,另有部分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直通阿里云、中软国际等企业技术岗。行业调研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新技术适应力评价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