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自2008年设立以来,始终围绕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培养兼具教育素养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该专业被列为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起招收公费师范生,并于2025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凸显其办学质量与社会认可度。其核心特色在于将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新技术教学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和信息设备维护能力四大核心能力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专业采用“学科平台+专业核心+实践模块”的三层架构。学科平台课程包含教育传播学、教学系统设计等理论课程,以及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建设等技术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则聚焦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网络远程教育应用等前沿领域,形成“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艺术设计”的跨学科知识网络。实践教学占比超过30%,学生需参与微视频创作、教学动画设计等真实项目,并通过师范生技能竞赛、媒体制作大赛检验学习成果,近五年学生作品在省级以上赛事获奖率达45%。
培养模式的创新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双导师制”,由校内教授与中小学信息技术名师联合指导,强化教学实践能力;二是“项目驱动式教学”,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沉浸式教学资源,推动技术与教育场景的深度结合;三是依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研究基地平台,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智慧校园管理系统等课题研究,促进产学研转化。此外,专业通过师范认证持续优化培养方案,例如将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列为毕业要求的首要指标,要求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四有”教师标准。
从就业前景看,毕业生呈现多元化发展路径。约60%进入中小学担任信息技术教师,部分进入电教馆等教育管理机构;30%投身新媒体行业,从事影视制作、网站开发等工作;另有10%选择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集中于教育人工智能与学习分析技术。这一分布得益于专业对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例如增设人工智能及教育机器人开发课程,响应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
当前,该专业正面临学科升级与区域服务能力提升的双重挑战。一方面,通过引入XR技术(扩展现实)重构实验教学场景,建设智慧教育创新实验室;另一方面,依托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区政策,承担乡村学校信息化帮扶项目,近三年为固原市20余所中小学定制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有效缩小城乡教育数字鸿沟。未来规划中,专业将深化与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探索本硕贯通培养模式,并建立西部教育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强化其在区域教育信息化中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