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建于1994年,是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从本科到硕士的完整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学校在智慧海洋、智慧渔业等领域的学科优势,构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通过人工智能卓越工程师专班和头部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育人特色,培养出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行业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在培养目标上,专业强调“人工智能 X”的复合能力培养,要求毕业生五年后达到五项职业能力标准:包括工程伦理与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与管理能力、跨文化技术跟踪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行业场景优化能力。课程体系覆盖数字逻辑、操作系统等计算机基础理论,同时设置基于C#的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基于.net的web应用开发等实践性课程,并与微软等企业合作引入国际IT认证体系,优秀学生可直接进入微软合资公司实习。
科研平台建设方面,专业拥有农业部渔业信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数字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在海洋物联网监测、云计算数据存储、动物精细养殖装备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项目50余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出版《海洋大数据》《水产物联网》等专著。独特的人工智能鱼实验室和机器鱼实验室,将理论研究与海洋生物特征模拟相结合,形成跨学科创新特色。
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大模块:
- 校企共建的暑期短学期项目,由学院与企业双导师指导真实软件开发
- 微软认证实训与寒武纪科技等企业定向培养计划
- 国际联合培养的“4+1”本硕连读(美国)和“3+1”双文凭(英国)模式学生通过参与国家极地公益项目、中国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等实践,近五年在嵌入式系统、Linux内核编程等领域涌现出多名技术骨干。
就业去向呈现多元化特征:
- 深造通道:保研至复旦、人大等名校比例达15%,赴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QS前100高校留学率12%
- 行业分布:35%进入花旗银行、新东方等跨国企业,28%服务于智慧海洋相关科研院所
- 岗位特征:形成软件开发工程师(占42%)、系统架构师(23%)、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18%)的三维就业结构
毕业生田勇开发的cnperf2.0性能监测工具核心模块,已成为中科院寒武纪科技的关键技术组件,印证了专业培养的实战能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