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其智能交通技术专业紧密对接智慧城市建设需求,通过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体系。该专业以培养具备交通系统规划、智能设备运维及数据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校企协同与项目化教学,助力学生在智能交通领域快速成长。以下将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等方面展开分析。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该专业聚焦智能交通系统(ITS)的核心技术应用,强调车联网(V2X)、交通仿真技术与智能信号控制三大能力模块。学生需掌握交通流量监测设备的部署与调试,并能运用Python或MATLAB完成交通数据的清洗与分析。例如,课程设计中包含利用SUMO仿真平台模拟城市路网运行状态,通过调整信号灯配时优化通行效率,此类实践项目直接对接交通管理部门的技术需求。
课程体系采用“基础+模块+拓展”的三层架构。基础课程涵盖电子技术基础与计算机网络,模块课程包括智能交通传感技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T)等核心内容,而拓展课程则引入自动驾驶技术导论与智慧物流管理等交叉学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专业核心课程中嵌入了华为ICT认证与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标准,确保教学与行业认证接轨。
实践教学环节依托智能交通综合实训中心与校外合作基地,形成“四阶段”能力提升路径:
- 第一阶段:完成交通信号控制器硬件组装与编程;
- 第二阶段:在模拟城市道路场景中部署微波雷达与摄像头;
- 第三阶段:使用交通大数据分析平台处理实时车流数据;
- 第四阶段: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如高速公路ETC系统运维或公交智能调度优化。
在技术创新应用方面,该专业重点突破边缘计算在交通场景的落地。学生通过搭建路侧单元(RSU)与车载终端的通信链路,实现车辆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2023年校企合作项目中,团队开发的基于YOLOv5算法的交通事故预警系统,将识别响应时间缩短至0.8秒,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技术攻关能力使毕业生在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管等领域具备竞争优势。
就业数据显示,近三年毕业生在智慧交通集成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平均起薪超过6500元/月。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建设项目,主导完成了V2X通信协议适配等关键技术调试。这种“教学-研发-就业”的闭环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智能交通行业复合型技能人才缺口问题。
随着新基建政策的推进,该专业持续升级教学资源库,引入数字孪生交通管控系统等新型实训平台。未来计划深化与海康威视、千方科技等企业的合作,将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仿真测试纳入核心课程,为智慧交通产业输送更多能设计、懂运维、善创新的高素质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