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师范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15年开设以来,始终以培养适应现代电力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该专业立足云南、辐射全国,通过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形成了"重品德、强基础、突能力"的鲜明特色。作为云南省内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其课程设置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师资团队汇聚省级学术带头人,校企合作项目覆盖电力系统全产业链,近三年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4%以上。这些数据不仅体现了专业建设成效,更反映出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
在培养目标方面,该专业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点培养具备电力系统设计、自动化控制、设备运维等核心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通过"专业与职业教育融合"模式,学生既掌握电路分析、电力电子技术等理论基础,又能在宇泽半导体等企业参与"管培生"联合培养,直接接触光伏发电、智能电网等前沿领域。这种"双轨制"培养路径确保毕业生既能胜任电力公司的技术岗位,也能在新能源企业从事研发工作。
课程体系设计凸显"工学结合"特征,核心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理论模块包含工程电磁场、自动控制原理;专业技能模块涵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PLC技术;创新实践模块通过电气工程师创新实践课程,将实验室开放项目与国家级学科竞赛衔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课堂构建了"六项一目"体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蓝桥杯信息技术大赛等项目,近五年获得国家级奖项20余项,形成"以赛促学"的良性循环。
师资团队由13名专任教师构成,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38%。团队包含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硕士生导师3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8%。这支队伍不仅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更将智能电网优化、新能源并网技术等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例如在《供电工程》课程中,教师会引入实际参与的变电站改造项目作为教学素材。
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主要流向三大领域:电力系统(南方电网、发电企业)、装备制造(电气设备研发)、公共服务(政府能源管理部门)。数据显示,2021-2023年毕业生在电力公司就业占比45%,新能源企业占比28%,事业单位占比12%。这种就业结构既体现了专业与"双碳"战略的契合,也反映出校企合作成效——与宇泽半导体共建的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光伏组件生产工艺等实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