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舞蹈表演专业立足巴蜀文化沃土,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和特色化的教学理念,培养能在艺术院团、教育机构等领域从事表演、编创及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其教学成果在国家级展演中屡获殊荣,形成了以西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为根基、舞台实践为核心的专业特色,展现出鲜明的育人优势。
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
舞蹈表演专业以艺术学学士学位为培养目标,学制四年,课程设置涵盖表演技法与理论素养两大维度。主干课程包括芭蕾舞基训、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国民族民间舞等基础训练模块,同时设置舞蹈表演理论、剧目赏析等理论课程强化艺术认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专业课程融入西南民族民间舞蹈采集与整理、川北民间戏曲等地域文化课程,凸显对本土艺术资源的挖掘与传承。这种“技理并重”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舞蹈技艺,又具备文化解读与艺术创新的理论支撑。
实践教学与艺术创新
专业构建了多层次实践平台,通过舞台作品创意与实践、舞蹈编创与实践等课程模块,将课堂训练转化为舞台呈现。代表性作品如群舞《河》曾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舞蹈《蜀绣》入围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现场展演。教学中强调“采于民间、研于课堂、创于作品”的路径,例如师生深入川北地区采集翻山铰子等非遗元素,将其提炼为《太阳出来喜洋洋》等原创作品。这种以文化基因为内核的创作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能力。
师资力量与教学方法
专业师资团队由舞蹈博士、国家级编导及非遗研究专家组成,形成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并重的教学梯队。青年教师陈楚文独创“艺术+思政”融合教学模式,其主讲的《舞蹈编导》课程将红色题材、现实题材融入教学,指导学生创作的《丰碑》等作品在川渝青年教师风采大赛中斩获佳绩。教学中推行“逆向舞蹈写作”等创新方法,通过分解经典剧目结构、重构动作语汇,培养学生独立创作能力。教师团队近三年承担国家艺术基金、四川艺术基金等项目5项,科研反哺教学成效显著。
就业前景与深造路径
毕业生主要流向专业艺术院团、中小学美育教师及文化管理机构三大领域,部分学生进入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舞蹈学院等高校攻读硕士。专业通过学术交流、艺术实践与考察等开放性课程,拓宽学生职业视野。近年就业数据显示,约30%毕业生参与央视春晚等国家级演出项目,15%进入地方文化馆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独特的“双师型”培养模式(表演技能+教学能力)使其在基础教育领域竞争优势突出,成为川渝地区中小学舞蹈美育师资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