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安徽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自2008年招生以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依托安徽省林下作物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的培养特色。该专业2023年获批安徽省一本批次招生资格,近五年平均就业去向落实率95.68%,毕业生广泛分布于电力系统、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其人才培养模式融合了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与学科竞赛双轮驱动,既注重理论深度又强调工程实践能力,成为区域电气工程领域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输出源。
专业定位与学科支撑
该专业以“电子信息”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两大省级高峰学科为支撑,构建了覆盖电力系统、智能控制、新能源技术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包括电路分析、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同时引入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等国家级赛项训练模块,形成“理论教学—实验验证—项目开发—竞赛提升”四维能力培养链。通过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基地,学生可参与智能电网、工业机器人等真实项目开发,实现“专业-产业-就业”的无缝衔接。
实践平台与校企合作
专业实验室配置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拥有34个专业实验分室和3800平方米实验场地,设备总值超3700万元。校企合作方面,与安徽华电六安电厂、江淮电机等16家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例如,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方向,学生可参与电网调度仿真、新能源并网控制等实训项目;在智能制造领域,通过PLC技术和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课程,直接对接企业生产线技术要求。这种“双导师制”(校内教师+企业工程师)模式,使毕业生具备快速适应岗位的能力。
科研创新与竞赛成果
师资团队由博士占比58%的教授、副教授领衔,近三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8项科技奖励。学生竞赛成绩突出,在A类赛项“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中累计斩获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85%的参赛学生通过赛事获得企业技术认证。例如,2024届学生团队开发的“智能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整合了电力电子变换与物联网监测技术,已应用于六安市分布式光伏项目,体现了“以赛促学、以研促创”的培养成效。
就业导向与职业发展
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安徽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毕业生主要流向三大领域:
- 电力能源行业:约35%进入国家电网、发电集团,从事变电站运维、继电保护等工作;
- 先进制造业:40%服务于江淮汽车、阳光电源等企业,聚焦新能源电机驱动、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
- 技术创新领域:25%参与智能电网、机器人工程研发,其中12%毕业生进入合工大、哈工程等高校深造。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对口率80.3%,入职三年内技术岗位晋升率达67%,凸显应用型培养的市场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