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创意设计学院的重点专业,通过"国际化+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意设计能力与技术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以"用手思考,让作品发言"为教学理念,将虚拟现实和交互技术融入品牌传播设计领域,形成"课程认知—随堂跟做—经典临摹—自主创作"的四步教学法。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能掌握平面设计与动态交互的核心技能,还可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实现从课堂到职场的无缝衔接。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围绕数字媒体技术与商业应用场景构建。专业基础模块包含色彩研究、图形研究和空间研究,重点培养学生对视觉元素的感知能力。进阶课程聚焦行业前沿技术,例如通过APP界面设计与制作课程掌握移动端交互逻辑,H5动态交互设计课程训练跨平台传播能力。实践类课程如品牌设计专题采用"真题真做"模式,引入企业实际案例,让学生在CIS企业形象设计和产品包装设计项目中积累实战经验。
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体现"双证融通"特色,学生可根据职业规划选择不同方向的技能证书。基础认证包括Adobe平面设计师证书(ACCD)和广告设计师(NACG),涉及Photoshop、Illustrator等软件应用考核。高阶认证如认证视频编辑师(ACAA)要求掌握Premiere视频剪辑与三维建模技术,而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ICAD)证书则侧重品牌策划与营销传播能力的评估。这些证书与上海劳动局颁发的职业资格认证形成互补,构建起覆盖设计全流程的资质矩阵。
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可在广告公司担任视觉设计师,负责商业海报与电商页面制作;在游戏公司从事UI界面设计,运用三维软件应用技术完成角色建模;在影视制作机构参与广告短片的后期特效合成。近三年该专业与上海4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包括哔哩哔哩、奥美广告等,通过"工坊课程商品化"模式实现98%的实习转化率。特别在电子商务营销视觉设计领域,学生作品可直接转化为天猫、京东平台的商业素材。
教学创新体现在"三级协同推进"机制:大师工作室负责行业资源导入,教师工作室开展项目制教学,学生创客工坊孵化原创设计品牌。例如在品牌设计专题课程中,日本东亚大学的客座教授定期指导日式美学在商业设计中的应用,而3D模型素材设计与制作课程则配备惠普Z系列工作站,确保复杂建模任务的流畅执行。这种"一魂二能三化"的培养体系(以传统文化为魂,突出创意与制作能力,实现作品产品化、商品化)使学生在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
升学渠道构建立交桥式发展路径,近两年有35名毕业生通过专升本考入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本科院校。国际交流方面,与日本东亚大学合作开展"2+2"双学位项目,学生可在大三赴日学习动漫IP设计与跨文化传播策略。学校还设立"民创计划"专项基金,资助优秀学生参与米兰设计周、东京TDC字体设计年展等国际赛事,近三年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2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