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融合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学科,旨在培养具备教育信息化建设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自1999年开设以来,已形成涵盖本科和硕士层次的培养体系,其课程设置强调教学系统设计、多媒体资源开发、信息化教育装备管理等核心领域。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浪潮,该专业通过跨学科知识体系和多元化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的核心竞争力。
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培养
专业课程以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核心,构建了基础领域层(教育技术理论基础、媒体与艺术基础)与应用领域层(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的双重知识框架。学生需掌握学习过程设计、教学媒体开发、教育评价方法等技能,并通过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远程教育应用等课程强化科研能力。这种课程设计使学生既能理解教育技术学前沿动态,又能熟练运用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兴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培养与资源支撑
专业实践强调产学结合与区域协同:
- 校内实训基地: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博物馆、心理实验中心等省级平台,开展多媒体资源制作、虚拟教学环境开发等实验项目;
- 校外实习网络:与南通市教科院、地方中小学及企业合作,提供教育技术实训、课程设计实习等机会;
- 国家级培训项目:通过承办“国培计划”教师培训,学生可参与中小学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积累一线教育经验。
例如,学生曾凭借创客教育、人工智能教育项目在“互联网+”大赛中斩获金奖,凸显实践创新能力。
师资力量与学术支持
专业教师团队由国家万人计划名师、省级333工程人才领衔,多数成员具有教育技术学博士背景及中小学教学指导经验。例如,贺斌教授作为K-12人工智能教育专家,指导学生获得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奖项,并推动3D打印、编程教育等前沿技术融入课程。此外,学院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编制资质,为科研提供强力支撑。
就业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教育机构、电教馆、企业培训部门,从事教育资源开发、在线课程设计、教育装备管理等工作:
- 地域分布:约67%的南通中小学校长及特级教师毕业于该校教育学相关专业,本地就业优势显著,同时辐射长三角及中西部省份;
- 竞争要素:需具备教师资格证、高质量实习经历、信息技术认证(如编程、多媒体设计)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岗位竞争;
- 深造路径:近年考研率超97%,部分学生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研究方向涵盖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教育新基建”政策推进,企业对教育技术人才需求持续增长,但需警惕技术更新速度快带来的知识迭代压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