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紧密对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基础能力+核心技能+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强化实践教学,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可编程控制技术等核心课程为支撑,形成"理论教学+仿真实训+企业实战"的递进式教学链条。学生在掌握数字孪生、智能视觉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同时,还能获得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与行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采用"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模块化结构。专业基础课程包含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制图等工科基础,为后续学习奠定扎实根基;专业核心课程则聚焦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系统集成等核心能力培养,例如通过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课程掌握虚拟调试技术,利用智能制造生产管理与控制课程理解工业互联网实施逻辑。这种阶梯式课程设计确保学生从基础操作向系统设计能力逐步提升。
实践教学环节贯穿"课堂实训→项目实战→企业实习"全流程。校内建有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和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考核基地,学生可在仿真环境中完成数字孪生系统建模;校外与华为机器有限公司、京东方集团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参与真实产线的安装调试。特别设置的岗位实习要求学生在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或系统集成企业完成不少于6个月实践,通过参与工业机器人系统智能运维等项目积累工程经验。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特色模式。专业与舜宇光学、川南减震集团等企业开展订单班培养,将企业真实案例融入教学,例如在机器视觉系统搭建课程中采用企业提供的视觉检测项目。双导师制下,企业工程师指导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集成等实践环节,校内教师则侧重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理论提升,这种产教融合模式使毕业生具备快速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
职业发展路径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可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初级岗位)、自动化控制系统安装调试工程师(技术岗位)等职位,3-5年后可晋升为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专业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培育创新意识,近年在安徽省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大赛中屡获佳绩。据校方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双证率超98%,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部分优秀学员进入机器人技术高职本科专业深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职业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