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历史学专业扎根于深厚的学术土壤,其前身可追溯至1959年筹建的历史系,2000年正式组建为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经过六十余年发展,该专业依托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大学科门类,形成了"本-硕"贯通培养体系,并凭借中国北部边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所和俄罗斯历史文化研究所两大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构建起独具地缘特色的学术高地。在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中,中国古代史方向复试线达381分,创历史新高,凸显专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在学科布局上,该专业形成了"通史+专题"的课程矩阵。本科阶段以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为核心基础课,配套设置东北地方史、清代黑龙江民族史等特色课程,培养学生区域史研究能力。硕士层面细分为中国古代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世界史等方向,其中东北亚国际关系等课程直接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特别设立的国家试点实验班采用小班化教学,推行"导师+项目"培养模式,学生在《史学论文写作》《读史札记》等实践课程中完成从史料分析到学术产出的完整训练。
师资队伍呈现"国际化+本土化"双轮驱动特征。现有专任教师149人,其中教授47人、副教授81人,86%毕业于世界或国家重点院校。学科带头人李朋教授深耕美国史与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其著作《被禁止的战争》等成果在冷战史领域具有重要影响。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尤为突出,通过"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评选机制,霍明琨等副教授已成长为唐宋文化、文献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团队近年承担清代黑龙江民族研究等国家级课题13项,实现科研成果向《中国历史文选》等教材的持续转化。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起"田野+实验室"双平台支撑。考古学专业配备文物修复与保护技术实验室,学生可操作三维扫描仪进行数字化考古实践。历史学专业与东北烈士纪念馆等共建口述史工作坊,通过采集抗联老兵口述史料完成《黑龙江抗战记忆》等特色成果。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在文博机构就业率达32%,考取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比例连续五年居省内首位。2024届硕士生平均起薪达6820元,高于全省人文社科类专业均值28%。
学术研究聚焦"边疆+跨境"两大维度。依托俄罗斯历史文化研究所,定期举办中俄史学论坛,开发《彼得一世改革与俄国现代化》等专题课程。在科研转化方面,中国北部边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所近三年承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其关于"清代黑龙江流域开发"的研究成果被纳入《东北振兴规划纲要》政策参考。特别设立的俄语复合人才试点实验班,采用"历史+俄语"双学位培养模式,毕业生在中俄原油管道等跨境项目中的文化顾问岗位任职率达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