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工商学院作为吉林省重点财经类高校,其金融科技专业依托金融学院的资源优势,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该专业将金融学与信息科技深度融合,注重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实践应用,致力于培养既懂金融业务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根据最新数据,金融学院在校生规模达1688人,拥有6个专业实验室和22个实践教学基地,为金融科技专业提供了扎实的硬件支撑。
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
金融科技专业以“模块式”课程体系为核心,设置了Python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等特色课程。课程设计突出“金融+科技”双轮驱动,例如《人工智能原理及应用》课程引入智能投顾案例教学,《互联网金融》课程结合大数据分析工具实操。同时,该专业将金融从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教学,学生可同步备考证券从业资格、金融风险管理师(FRM)等证书,实现“课证融通”。
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 实验室建设:学院建成金融科技综合实验室和互联网金融模拟实验室,配备智能交易系统、量化投资平台等设备,可模拟数字货币交易、金融大数据分析等场景。
- 学科竞赛:通过组织参与全国大学生金融科技创新能力大赛等赛事,学生团队曾四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024年在一带一路金砖国家技能大赛中斩获最佳组织奖。
- 校企协同:与中国建设银行、华福证券等机构共建实习基地,开展“金融科技人才订单班”,企业导师深度参与智能风控、量化投资等实训项目开发。
师资与科研支撑
专业教师团队包含5名教授、12名副教授和8名博士,其中省级教学新秀1人,博士后2人。团队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研究成果涵盖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等前沿领域。特别在农村金融科技方向,学院与吉林省保险学会合作开发了农业保险智能定价模型,相关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就业与升学通道
毕业生主要流向三类岗位:银行科技部门(占比35%)、金融科技公司(如蚂蚁金服、京东数科,占比28%)以及监管科技机构。2024年数据显示,该专业考研率达17%,多名学生进入昆士兰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攻读金融工程硕士学位。值得注意的是,学院与新加坡特许科技学院合作开设中外班,学生可同时获得国际金融从业资格,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该专业通过“理论+实践+竞赛”三维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金融教育中技术与业务脱节的痛点。随着数字货币和智能投顾的快速发展,这种聚焦金融科技底层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的人才培养策略,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