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自2011年首次招收本科生以来,始终围绕基础教育需求和民族艺术传承两大核心定位发展。该专业依托艺术学学士学位授予资格,构建了以师范教育为主体、非遗传承为特色的培养体系,累计培养毕业生超1560人,覆盖全国基础教育与文化艺术领域。通过"崇德 求真 精艺 和美"的院训引领,专业在课程设置、实践平台、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2024年更以"旗帜领航艺心育人"理念完成师范类专业认证现场考查,彰显其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培养体系:双维导向塑造复合型人才
专业采用"3+3"全人教育理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音乐学科基础能力深度融合。培养目标明确指向中学音乐教育骨干教师,强调师德修养、教学技能与民族文化传承能力的三维塑造。课程体系包含:
- 音乐理论核心模块:覆盖《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等基础课程
- 表演实践进阶模块:设置声乐、钢琴、舞蹈等技能训练课程
- 教育创新拓展模块:融入《计算机音乐制作》《音乐教育理论》等现代技术应用课程特别将布依族八音坐唱纳入第二课堂,形成四年一贯制的非遗传承教学体系。
二、实践平台:多维资源支撑能力转化
学院配备86间音乐教学实训室与20余个实践基地,构建"课堂+舞台+田野"的立体实践网络。通过三大特色路径强化实践育人:
- 非遗研培基地联动:依托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基地,开展八音坐唱器乐编排、布依族音乐赏析等特色课程
- 社会服务品牌塑造:组织学生参与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开幕式等大型演出超100场次,原创音乐作品在央视播出30余次
- 双创竞赛驱动:近三年立项省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100余项,获国家级专业竞赛奖项10项、省级奖项60项。
三、教学改革:民族元素激活课程创新
专业立足黔西南多民族文化,实施"人无我有"的差异化发展策略。在课程建设中:
- 教材开发:出版《八音坐唱》等民族音乐教材,研发7项专利技术
- 教学模式革新:推行"德艺并进、多元开放"教学法,将蓝染工艺、民族音乐创作纳入美育课程
- 师资建设:组建含国家一级作曲、省级金师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博士占比达9.5%2024年,《八音坐唱》课程获推参评国家级一流课程,标志着民族特色课程建设进入新阶段。
四、发展成效:认证评估印证培养质量
通过2024年师范类专业认证,专业在产出导向评估中展现显著优势:
- 就业竞争力:82.62%的毕业生进入基础教育领域,部分考取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硕士
- 教学成果积累: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建设省级一流课程3门
- 学术研究突破:教师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认证专家组特别肯定其"将作品写在黔西南大地"的创作导向,原创音乐作品量突破100部,实现艺术创作与地方文化传播的深度互哺。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