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学作为青藏高原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院校之一,其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藏汉双语)专业扎根于民族教育土壤,形成了独特的培养体系。该专业将数学学科的系统性与师范教育的实践性深度融合,同时依托藏汉双语教学特色,致力于培养适应民族地区教育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与民族文化传承,专业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践平台等方面展现出鲜明特色,为青海及周边地区的双语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培养目标层面,该专业注重构建学生的双重能力体系。一方面强化数学基础理论的学习,通过《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核心课程的系统教学,夯实学科知识基础;另一方面突出师范技能培养,设置《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并特别融入藏汉双语教学法训练。这种"学科+师范+双语"的三维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既能胜任数学教学任务,又能适应多民族地区的语言环境需求。值得关注的是,专业特别强调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见习、实习等环节与西宁市多所中学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确保学生获得真实教学场景的锻炼机会。
课程体系设计凸显复合型人才培养导向。专业主干课程涵盖数学学科核心模块与教育专业模块,其中《初等数学研究》《数学建模》等课程着重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应用的能力。在双语特色培养方面,除常规课程外还设置藏语言文学相关选修课程,形成语言能力与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这种课程结构既保证了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又强化了师范教育的专业性,同时通过语言类课程的嵌入,为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师资力量奠定基础。
从专业优势来看,该专业依托学校在民族教育领域的深厚积淀,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作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其师资队伍中既有数学学科专家,又包含熟悉双语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其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占比超过40%。教学团队特别注重将民族元素融入课程开发,如在概率统计教学中引入藏族文化案例,增强课程的本土适应性。此外,专业所在的数学与统计学院拥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为优秀本科生提供继续深造的畅通渠道。
在就业前景方面,专业毕业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主要就业方向包括基础教育领域的双语教师岗位,近年来毕业生在青海省内中小学教师招考中表现出较强竞争力。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攻读数学或教育类硕士研究生,另有毕业生进入金融机构、数据分析公司等领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专业特别注重与地方教育部门合作,近年来通过"定向培养""顶岗实习"等模式,有效提升了毕业生在民族地区的就业匹配度。根据学校披露数据,相关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体现出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该专业的特色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构建了"数学+师范+双语"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其次建立了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协同培养机制,再者开发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案例库。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藏区教育帮扶项目,将理论学习与民族地区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这种培养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强化了服务民族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了区别于普通师范专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