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的物理学(师范)专业自1958年创校以来便是重点建设方向,2021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2022年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该专业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形成从本科到硕士的完整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兼具物理学科素养与教育实践能力的中学骨干教师。其非师范类工科专业虽未直接开设物理学方向,但通过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交叉学科,为物理应用领域输送技术人才。
学科基础与课程架构
物理学(师范)专业构建了“理论+实验+师范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核心理论课程涵盖力学、电磁学、量子力学等主干学科,实验模块设置基础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两大省级示范中心,师范技能训练则通过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中学物理实验技能训练等课程强化实操能力。学生需完成数学物理方法、教育心理学等跨学科课程,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
教学资源与科研支撑
学院配备价值5600万元的科研设备,拥有光场调控及其系统集成应用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支撑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赛事。近三年获省级以上奖项超170项,2020年在全国竞赛中斩获1项一等奖和3项二等奖。师资团队包括福建省杰青陈焕庭教授、省级教学名师周小方教授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教学转化”的闭环。
职业发展与升学路径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福建省基础教育系统,担任中学物理教师或教研管理岗位,部分通过“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赴海外深造。升学方向涵盖光学工程、天体物理等领域,2020届毕业生谢升伦进入华中师范大学攻读硕士,黄斌获国家基金委资助赴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培养。非师范类工科专业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则通过校企联合基地培养电力系统开发人才,就业率常年保持95%以上。
特色培养与社会服务
专业实施“三全育人”模式,通过教育实习、西部支教等项目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校友中涌现多批援助新疆、宁夏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如2016届毕业生史宇婷成为莆田一中骨干教师,84届校友邹茂全担任芗城中学副校长。同时,学院将闽南文化与人工智能结合,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展示剪纸AI迁移、戏剧服装智能设计等跨学科成果,拓展物理学科应用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