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自2002年成立以来,始终以培养高质量生命科学人才为核心使命。其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作为学院王牌,凭借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育人模式,累计为福建省基础教育输送千余名优秀教师;而非师范类相关专业如风景园林、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则以产学研融合为特色,构建起覆盖生态保护、食品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本文将从课程体系、师资配置、实践路径等维度,解析该院如何实现师范与非师范专业的协同发展。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学科融合与教学实践的双轨并行。该专业以生物学+教育学为双支撑,设置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核心生物课程,同步开设生物课程与教学论、微格教学等师范技能课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实验教学体系:
- 福建省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供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高端实验平台
- 师范生从大一即进入微生物代谢研究平台参与科研项目
- 每周开展模拟课堂训练,结合华文杯等教学技能赛事强化实战能力
这种“实验室+讲台”的复合培养路径,使近三年该专业教招考试通过率稳居全省前三,毕业生在第九届华文杯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中斩获二等奖。
区别于师范类专业的定向培养,非师范专业通过校企协同创新实现人才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 构建IEET工程认证课程体系,设置食品工厂机械设计、食品工艺学等实践课程
- 联合福建东方食品集团建立产学研用示范基地,完成720万元校企联合育种项目
- 引入国家生猪产业体系专家陈清森等产业导师,开发出抗非洲猪瘟的数字化评估模型
此类产教融合项目使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在食品检测、景观设计等领域的就业率达95%,其中32%进入上市公司担任技术骨干。
支撑专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持续建设。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5人,博士占比33.7%。以微生物学教授张丹凤为代表的教研团队,不仅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更将细菌耐药机制研究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其主讲的《微生物学》入选福建省级一流线下课程。这种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使师范生能接触学科前沿,非师范生可掌握实用技术,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就业导向上,两类专业呈现明显分野:
- 师范类:83%毕业生进入中学任教,12%考入厦门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形成“教学岗+深造”双通道
- 非师范类:食品专业56%毕业生任职于海关、质检等监管部门,风景园林专业41%进入景观设计院所
值得关注的是两类专业均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模块,近三年指导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项,孵化出食用菌深加工、园林VR设计等创业团队。
从2003年首届招生到2022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已完成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而非师范专业通过IEET工程认证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正加速向新工科领域渗透。这种师范做强、非师范做特的发展战略,能否持续应对基础教育改革与产业升级的双重挑战?答案或许藏在学院不断强化的“G-U-S”(政府-高校-学校)协同育人机制中——通过定期承办福建省生物教师实验技能培训、与漳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建实践基地等举措,正在构建更开放的育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