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世界史-外语双学位实验班自2015年创立以来,作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依托历史文化学院与外国语学院的跨学科合作,致力于培养兼具历史学专业素养与外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项目通过双学位课程体系设计,将世界史专业教育与外语类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旨在培育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学术研究潜力的精英人才,毕业生可同时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与外语类学士学位,形成独特的育人模式。
在培养模式上,该实验班构建了双轨并行的课程体系。学生需同时完成世界史专业与外语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
- 历史学课程包含中外通史、史学概论、国际关系史等基础课程,侧重培养宏观历史视野;
- 外语类课程设置英语、法语、日语等多语种模块,强化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 交叉课程如西方史学原著选读(双语)强调外语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这种设计使学生在掌握世界史知识体系的同时,能将外语作为研究工具,直接解读外文历史文献,实现学科能力的有机融合。
项目实施小班化精英教育,每届仅招收20人,并配备由教授、副教授组成的导师团队。培养方案中特别注重:
- 科研能力培养:通过参与欧洲文明研究院的学术项目,接触国际前沿研究成果;
- 实践能力提升:安排翻译实践、国际关系案例分析等实操课程;
- 国际化资源对接:利用校图书馆逾万册外文历史藏书,搭建学术研究平台。导师制贯穿全程,每4名学生配备1名专业导师,进行个性化学业规划与科研指导,形成“研究生带本科生”“跨年级协作”的创新导学模式。
选拔机制与学业管理体现高标准。招生要求高考外语成绩达到满分的70%,并通过入学后的动态考核。课程安排采用学分互认机制,但学生需应对双重课业压力:
- 大一阶段压缩通史课程,强化基础知识架构;
- 大二后外语与历史专业课并行,存在跨学院课程时间冲突的协调难题;
- 期末考核强度为普通班的1.5倍,需平衡论文写作与考试复习。为此,学院设立专项管理岗协调六个教学单位,优化选课系统并增设弹性学习时段。
经过十年发展,该项目已形成显著成效。毕业生在学术深造与涉外就业领域表现突出,部分学生保研至厦门大学等名校,或入职腾讯等企业从事国际文化交流工作。但同时也面临跨院系管理效率与国际交流机会不足的挑战,未来计划通过加强海外高校合作、完善学分转换制度等方式持续优化培养体系。这种创新模式为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参考,彰显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价值。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