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大学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始终立足东北黑土地资源特色,围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两大核心,构建了覆盖土壤科学、植物营养、环境治理等多维度的学科体系。该专业依托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博士授权学科,形成了以黑土地退化防治、盐渍土改良、精准施肥技术为标志的区域研究特色,其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融合,通过"示范中心-实践基地-科技小院"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输送了大量高级应用型人才。
在学科建设与研究领域方面,该专业聚焦四大方向:
- 土壤改良与肥力调控:针对松辽平原黑土退化问题,研究土壤肥力提升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开发适应气候变化的耕作方法;
- 土壤生物化学与环境:重点突破秸秆深还培肥、土壤固碳技术及腐殖质稳定性机制,形成低碳农业技术体系;
- 资源循环与生态修复:构建盐碱地改良技术体系,探索表土剥离再利用模式,支撑吉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 精准农业与智慧管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优化养分管理,建立玉米带水肥高效利用模型。
人才培养创新机制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自2019年起设立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创新班,实施"流动机制+个性化教育"模式:
- 选拔机制:面向全校大二学生,综合考评学业成绩、科研潜力与综合素质,每届选拔20人;
- 培养路径:配备博士生导师担任班主任,采用双语教学核心课程,允许跨专业选修与免听制度;
- 科研赋能:每位学生由高级职称导师全程指导,依托秸秆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开展课题研究;
- 实践强化:在梨树、通榆等粮食主产区建立田间工作站,开展全生育期作物管理综合实践。
科研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成效显著,高强教授团队近年在养分资源管理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 揭示条耕系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机制,使玉米产量提升12%的同时降低碳足迹15%;
- 构建秸秆还田与缓控释肥协同技术体系,推动东北地区氮肥偏生产力提高至45kg/kg;
- 开发外源硫铁协同技术,成功解决花生缺铁性黄化问题,增产率达22.3%。这些成果发表于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等一区TOP期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直接服务吉林省46个农业县的技术推广。
该专业凭借教育部学科评估B-级的学术实力,构建了贯通本硕博的人才培养通道。其35%以上的考研率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硬件支撑,使毕业生既能胜任高校科研工作,也可在农业行政单位、环保企业等领域发挥技术专长。随着"新农科"建设的深化,专业正加速智慧农业、数字土壤等前沿方向布局,持续为黑土地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