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以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为支撑,形成了涵盖能源转换、环保技术、动力系统等多领域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聚焦传统能源高效利用与新能源开发,课程设置融合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核心学科,同时注重计算机应用与自动控制技术的实践能力培养。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超95%,在石油、化工、环保等行业表现突出,成为山东省属高校中能源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课程体系以多学科交叉为特色,构建了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应用的全链条知识框架:
- 核心课程包括燃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锅炉原理、制冷原理与装置等,强化热能设备设计与系统优化的工程能力;
- 实践环节依托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热能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开展设备制造、热工测试等实训;
- 创新培养融入智能绿色制造、碳市场能力建设等前沿方向,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拓展课程。
科研与深造路径呈现显著优势。学科在第五轮评估中获评C+,拥有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
- 本科阶段可通过中韩合作项目赴汉阳大学等名校交流;
- 40%毕业生选择考研,学科提供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近三年升学至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比例持续增长;
- 博士研究方向涵盖动力机械优化、能源系统集成等,团队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就业市场覆盖七大战略领域,毕业生在以下行业形成竞争力:
- 传统能源领域:电力系统热力设备研发、石油化工装备运维;
- 新兴行业: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设计、储能技术开发;
- 环保产业:工业余热回收、碳排放监测技术应用;
- 国际化岗位:与韩国、德国企业合作项目中担任技术管理角色。
专业特色体现为产学研深度融合。学科与海尔集团、万华化学等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在2024年专硕招生中,初试成绩占比70%的考核机制凸显对基础理论的重视,而1:1复录比的学硕招生政策则为科研潜力突出的学生提供绿色通道。这种“强基础+重创新”的模式,使该专业在山东省属高校中稳居能源类人才培养第一梯队。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