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立足戏剧影视学与新闻传播学的交叉领域,以体育资源为特色载体,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自2014年创办以来,依托60㎡双声道广播录音实验室、80㎡电视虚拟演播厅等先进硬件设施,形成了“学科交叉+实践导向”的育人模式。其课程设置紧密围绕广播电视节目创作规律与体育传播场景展开,通过新闻采编、体育解说等模块化训练,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行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专业定位上,该专业强调“体育思维”的贯穿性培养。课程体系以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为三大主干学科,通过体育社会学、体育解说与评论等特色课程,将体育赛事报道、体育文化传播等场景融入教学。例如,学生需掌握体育赛事现场解说、体育新闻即兴评述等专项技能,并通过虚拟演播厅的多机位导播训练提升临场应变能力。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既能适应传统广播电视媒体需求,也能胜任网络直播、体育赛事运营等新兴领域的工作。
核心课程设置体现“基础+专项+前沿”的三层递进结构。普通话语音与发声、播音创作基础等课程夯实语言表达基本功;体育节目主持、体育解说与评论等课程强化垂直领域能力;而新媒体概论、网络视听节目制作等课程则紧跟媒介技术迭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专业通过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开展音视频剪辑实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从新闻采写到节目包装的全流程创作。这种“采编播一体化”训练模式,使学生在毕业时已具备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校内实验室+校外基地”的双轨平台。校内依托广播录音实验室开展音频节目制作,利用虚拟演播厅模拟体育赛事直播场景;校外与湖北电视台、腾讯体育等机构建立合作,提供体育赛事采访、大型活动主持等实战机会。据2023年人才培养方案显示,学生需完成至少200课时的专业实训,并参与毕业设计创作报告撰写。这种“项目驱动式”培养模式,使近三年毕业生在省级媒体入职率达37%,新媒体领域就业率提升至28%。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既可进入区域性广播电视台从事新闻播音,也可在体育赛事运营公司担任解说员,或在网络直播平台成为内容创作者。数据显示,该专业2024届毕业生中,15%进入体育产业相关企业从事品牌传播,22%任职于文化传媒公司负责节目策划。这种就业分布得益于专业设置的“体育+”特色,例如体育解说评论课程直接对接电竞解说、马拉松赛事播报等新兴岗位需求。随着5G超高清直播技术的普及,掌握多平台内容分发技能的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