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成立于2021年,原名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学院,是顺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和数字经济学科发展趋势而设立的新型学院。学院依托数字经济学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在佛山校区全学段开设数字经济、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初步形成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载体,学院以“商技融合”为核心理念,通过跨学科协同和产教融合,培养具有数商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并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学科定位:跨学科融合与区域服务导向
学院的学科建设以新文科理念为框架,强调经济学、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融合。其构建的“一主体、三突出、多协同”学科群,以数字经济学院为主体,金融学院聚焦数字货币、财税学院深耕数字资产、经济学院强化数字贸易研究,形成覆盖数字金融、数据要素市场、数字经济治理三大方向的研究体系。这种布局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需求,例如通过中国数据研究院和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系统协同演化实验室等平台,开展数字经济规模测算、数据要素定价等前沿研究。
培养体系:分层递进的实践创新能力塑造
人才培养采用“基础技能—综合应用—研究创新”三级实验教学体系,具体表现为:
- 校企协同育人:与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共建数字金融班,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实习指导与就业推荐;
- 课程模块创新:设置“商技融合”特色课程群,如《数字经济学概论》《数据要素理论与实践》等,并在研究生阶段探索数字治理法律等交叉课程;
- 竞赛孵化机制:依托新商科实验教学中心,支持学生以开发项目申报挑战杯、大创等赛事,2025年数字化管理平台开发团队招募即体现这一导向。
产学研深度融合:从理论到场景的闭环构建
学院构建“教学院部—实验室平台—校际协同”三位一体发展路径:
- 科研转化: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40余项,研究成果转化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与贸易》等决策咨询报告;
- 产业对接:与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海农商行等单位共建10余个实践基地,开展数据资产评估师、首席数据官等职业定向培养;
- 社会服务:牵头筹建广东省数字经济协会,发布数字经济蓝皮书,为地方政府提供数字安全、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政策建议。
学科支撑:多维资源聚合与机制创新
在资源整合方面,学院通过双跨教师团队和柔性引进策略突破学科壁垒:
- 师资结构: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90%(教授7人、副教授3人),联合信息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组建43人跨学科团队;
- 制度保障:设立由校领导牵头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学科动态调整、绩效评价等制度,2025年硕士招生明确要求396经济类综合能力考试,强化经济学与数理基础考核;
- 平台集群:除省级重点实验室外,海洋经济研究院与中观经济学研究中心为数据要素跨境流动、数字经济宏观影响研究提供方法论支撑。
通过上述体系化建设,学院已初步形成“数字产业化研究—数据价值化应用—产业数字化转型服务”的闭环生态,成为华南地区数字经济领域重要的教育创新与科研转化基地。未来随着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工作站和数字治理研究生导师组的深度运作,其学科影响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