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雅托噶)专业是国内唯一系统培养蒙古筝艺术传承与创新人才的本科学位项目。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重要教学方向,该专业依托内蒙古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蕴,将传统雅托噶演奏技艺与现代音乐教育体系深度融合,形成五年制艺术学学士培养模式。自2011年开设民族音乐传承班以来,学院通过"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机制,为蒙古族音乐文化保存与传播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专业定位聚焦于民族音乐理论与表演实践的双重维度,其核心培养目标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掌握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的系统知识;二是具备独立分析音乐现象并开展田野调查的科研能力;三是培养能在教育机构、文艺团体、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研究、创作的综合型人才。这种培养体系既延续了蒙古族传统雅托噶"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又引入现代音乐教育的规范化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设计体现鲜明的民族性与学术性特征:
- 基础理论课程涵盖中西音乐史、世界民族音乐、音乐美学等学科主干
- 作曲技术课程包含和声学、曲式分析、复调与配器等创作训练
- 特色实践课程设置田野采风、雅托噶经典曲目研习、非遗声像资源库建设
- 艺术实践模块涉及论文写作、民族音乐组合排演、乌兰牧骑专项训练其中,田野采风作为必修环节,要求学生在锡林郭勒、鄂尔多斯等蒙古族聚居区进行长期实地考察,系统掌握传统曲目的活态传承规律。
教学团队由娜仁格日乐等非遗传承人领衔,构建起"三导师制"培养模式:
- 技艺导师负责传统演奏技法的口传心授
- 理论导师指导音乐学分析与学术研究
- 实践导师组织艺术创作与舞台展演这种模式在2020版《雅托噶教程》中得到系统体现,该教材整合了13-19弦乐器改革成果,收录200余首传统曲目,形成从基础指法到大型套曲的完整教学体系。
专业建设依托内蒙古民族音乐声像资源库等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实施"传承驿站+实践基地"联动机制。学生可通过安达民族音乐传承中心参与国际展演,在"天籁草原音乐节"等品牌活动中检验学习成果。近五年数据显示,毕业生考研率达35%,部分进入中国音乐学院等高校深造;就业方向涵盖文艺院团、文化馆站、非遗保护机构等多个领域,多人成长为蒙古族音乐传播的中坚力量。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