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的历史学(师范)专业立足安徽省重点建设学科平台,以培养兼具历史学素养与教学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目标。该专业依托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省级教学团队,构建了贯通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体系,注重学科基础与教育技能的深度融合,为中学历史教育、文化事业等领域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培养方向与课程体系
该专业以“历史学+师范教育”为特色,课程设置覆盖通史、专史、教育理论与实践三大模块。核心课程包括:
-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通史》等通史类课程,夯实学生历史知识基础;
- 《中国历史地理》《版本目录学》《训诂学》等专史课程,强化文献解读与研究能力;
-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等教育类课程,培养教学设计与实施技能。
课程体系强调“史论结合”,例如通过《史学概论》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研究方法,《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则提升史料分析能力,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师资力量与学科平台
学院拥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比69%(含4名博士后),教授7人,副教授19人,硕士生导师15人。师资团队中包括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项,出版专著40余部。
学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 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主持古籍整理与地方文化研究,编辑《古籍研究》等权威刊物;
- 安徽省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协同研究;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开展马克思主义史学、台湾史学等特色研究方向。
实践教学与就业前景
实践环节贯穿培养全程,包括:
-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微格教学、教育实习强化课堂驾驭能力;
- 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博物馆、档案馆合作开展文物整理与展览策划;
- 学术研究训练: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近三年本科生发表论文20余篇。
就业数据显示,2024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5%,其中: - 56.34%进入教育行业,主要担任中学历史教师;
- 18.83%选择文化事业单位,从事文博、档案管理工作;
- 17.2%继续攻读研究生,部分进入中国史硕士点深造。
此外,学院与淮北市中小学建立“协同育人基地”,通过“双导师制”实现职前职后教育衔接,毕业生教学能力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评价。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