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以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导向,依托浙江省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构建了机械工程、控制科学、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跨学科培养体系。作为教育新工科建设专业,该专业通过“共性基础+个性特色”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具备数字化设计、智能生产管理、系统集成开发能力的应用型高端人才。其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形成从基础理论到产业实践的完整知识链,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领域展现出强劲竞争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专业构建了“基础模块+交叉模块+实践模块”的三维体系。核心课程包含机械设计基础、控制工程基础、机器人技术、工业物联网等支撑性课程,同时融入智能制造系统控制实训、智能装备创新设计等实践性环节。例如机械原理课程通过48学时教学,系统讲解机构运动特性与机械动力学,而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课程侧重培养学生对智能硬件的开发能力。这种课程设计既夯实了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控制的学科基础,又强化了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采用“校企贯通+项目驱动”的运作模式,形成从认知实习到综合实训的递进式培养路径。学生需完成工程训练、智能装备控制实训、生产实习等八个实践环节,其中智能制造系统设计项目要求团队协作完成包含传感器网络、工业机器人、MES系统的完整产线开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专业与绍兴市机械电子工业联合会深度合作,依托当地12000台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基础,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数控编程、智能工厂集成等产业核心技术。
该专业师资团队由26名专任教师构成,包含1名院士、7名省部级人才,博士占比达76.9%。教授团队主持的智能装备研发项目累计获得16项国家专利,开发的工业机器人视觉定位系统已应用于舜宇光学等龙头企业。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采用课程组协同教学模式,例如传感器与智能检测技术课程就整合了机械、电子、计算机三个教研组资源,通过案例教学法串联起信号采集、数据处理、控制反馈的全流程知识。
就业数据显示,毕业生在机械、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表现突出,约35%进入中芯国际、三花集团等上市企业从事智能装备研发,20%考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研究生。这种高质量就业得益于绍兴市1800亿元制造业产值的产业支撑,以及专业设置的智能生产计划管理(MES/ERP)等特色课程。用人单位反馈显示,学生普遍具备多岗位适应能力,能在入职半年内胜任数字化双胞胎建模、智能产线运维等技术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