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该专业依托中文系的深厚学术积淀,形成了“学有所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置与丰富的实践活动,构建了涵盖语言、文学、文化传承等多维度的教学体系。作为学院A类重点发展专业,其课程结构紧密围绕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外文学史等核心内容展开,同时注重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当代教育场景。
一、专业定位与特色
该专业以“萃取、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强调政治方向坚定与人文底蕴深厚的双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注重系统性,通过基础写作、文学概论等课程夯实理论根基,同时借助文献检索和审美鉴评训练提升实践能力。专业特色体现在“应用型人才”定位上,毕业生不仅能在教育、科研领域发展,还可胜任广告策划、文秘管理、对外交流等复合型岗位。
中文系配备20万余册专业图书资料及数字化语言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环境。师资队伍中教授、副教授占比超66%,近十年承担省级科研课题6项,并建设了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及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形成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
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知识框架:
- 语言基础模块:包括现代汉语语法解析、古代汉语文献解读,强化语言分析能力;
- 文学理论模块:通过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建立跨文化视野;
- 实践创新模块:基础写作与美学概论课程结合社团活动,如原上草文学社、芳华话剧团,将创作能力转化为舞台剧、诗歌朗诵等具体成果。
课程体系中特别设置中国传统文化实践环节,例如中华传统成人礼展演、祭孔大典活动,将典籍中的礼仪制度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场景。这种“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文艺理论素养的同时,形成对文化符号的深度认知与传播能力。
三、就业前景与社会认可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95%以上,主要分布在三大领域:
- 教育科研:中小学教师、教研机构研究员;
- 文化传媒:新闻出版编辑、广告文案策划;
- 公共服务:党政机关文秘、企业宣传管理。近五年考研升学率呈上升趋势,部分学生进入国内外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校企合作项目如与聊城市博物馆、海源阁图书馆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文案撰写、活动策划等实战机会,显著提升岗位适应能力。
用人单位反馈显示,毕业生在写作表达能力、文化策划创意方面表现突出。例如“扬帆志愿者服务队”参与聊城市运动会开幕式策划,将专业所学应用于大型活动执行,体现了“厚基础、强实践”的培养成效。
四、学术支撑与创新探索
专业建设注重学科交叉,与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形成联动机制。语言学概论课程引入方言田野调查方法,外国文学教学融合比较文学视角,拓宽学术研究边界。中文系定期举办海子诗歌朗诵会、辞赋研讨会,邀请客座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构建开放型学术生态。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专业积极探索“文学+新媒体”融合路径。网络与新媒体选修课程覆盖网站设计、数字内容制作,部分毕业生进入传媒公司从事短视频脚本创作、IP孵化等工作,实现传统学科与现代产业的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