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电子信息工程(轨道通号技术)专业如何培养轨道交通领域人才?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电子信息工程(轨道通号技术)是面向轨道交通行业需求设立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兼具工程科学理论基础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该专业聚焦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通信信号系统设计、运维与管理,依托学校轨道交通学院的学科优势与校企合作资源,构建了覆盖理论教学、实验实训、科研创新的一体化培养体系。以下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支撑、就业方向及专业优势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总纲,强调培养能在客运专线、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从事信号控制系统设计、设备安装维护及技术研发的一线工程师。学生需掌握自动控制系统与铁道信号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具备系统研发和维护管理的核心能力。例如,课程设置中融入铁路信号基础设备与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等方向性课程,强化对行业技术标准的理解。
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
专业课程体系以电子信息工程为基础,深度融合轨道交通通号技术特色模块,形成“基础+方向”的课程结构:
- 基础理论课程:包括电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夯实电子信息技术基础;
- 专业核心课程:如通信原理、自动控制原理、铁路信号基础,聚焦信号传输与控制技术;
- 行业应用课程:涵盖车站信号自动控制、区间信号自动控制、计算机联锁系统等,衔接实际工程场景;
- 前沿技术课程:新增移动通信技术、CBTC无线环境监测等内容,适应智能化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实践教学与校企协同
实践教学采用“四务五平台”体系(四务:认知、基础、综合、创新;五平台:实验、实训、竞赛、科研、校企),依托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行与安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基地,实现全天候开放实验室与项目化实习。例如,毕业实习分为调度系统操作(如CTC系统)、设备维护实操(如转辙机监测)、无线信号测试(如CBTC系统搭建)等模块,学生可在申通地铁梅陇基地、市域铁路调度中心等真实场景完成技能训练。近五年,学生累计获国家级创新创业奖项十余项,体现了“做中学”的应用型培养成效。
就业方向与行业需求
毕业生主要面向铁路通号设计院、国铁集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及信号设备制造商,从事通信信号系统设计、施工维护、技术管理等岗位。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与“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行业对具备国际化视野与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持续增长。例如,专业通过中老铁路工程服务人才合作项目,输送学生参与跨境铁路技术研发与运维,拓展了职业发展空间。
学科支撑与专业优势
专业依托车辆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硕士点,形成“本硕贯通”培养路径。师资团队中85%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且多数来自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并聘请上海申通地铁等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校企合作方面,与4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协同,例如与博世(中国)共建传感与智能应用技术联合工程中心,推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此外,专业入选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贯通培养试点,进一步强化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