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学院法学专业作为黑龙江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过40余年发展,已形成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以文理结合的新文科建设为特色,依托学校理工学科背景,构建知识产权方向研究与实践平台,并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团队兼具学术造诣与实务经验。下文将从学科建设、教学模式、实践资源及就业成果等方面展开分析。
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强调基础理论与实务技能并重,开设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等13门专业核心课及12门选修课,同步设置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指导与法律诊所、模拟庭审等校企合作课程。其特色在于打破传统文科壁垒,通过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开展互联网法院、大数据法律实务等前沿研究,形成“文理协同”的学科交叉优势。例如,专业与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共建的“哈尔滨地方经济发展法治建设研究中心”,将人工智能与法律实务结合,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法治人才。
师资力量构成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90%以上教师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7人具有兼职律师、仲裁员等实务身份。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研习、专题讲座等多元形式,近三年累计开展实务活动25次,覆盖学生办案指导200余人次。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团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余项,科研实力为教学提供强力支撑。
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内外协同”育人机制。校内配备模拟法庭、法律诊所、调解室等现代化实训场所,校外与哈尔滨仲裁委员会、香坊区人民法院等20余家单位建立实习基地。特色项目如校园法庭审判实践,将真实案件引入教学,强化学生法律思维与庭审应对能力。数据显示,该专业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年通过率超10%,近十年150余名毕业生通过司法考试,印证了教学成效。
就业数据反映专业社会认可度。毕业生遍布公检法机关、律所、企事业单位,累计培养2800余名法治人才,其中110余人考取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研究生。近年公务员考试通过率超100人,部分校友获“全国十佳检察官”“公安楷模”等荣誉称号。尽管与顶尖法学院校存在差距,但其“应用型法治人才”定位精准对接区域需求,就业率与职业发展质量保持稳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