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始于1958年建校之初设立的电子技术专业,经过60余年发展,已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该专业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博士一级学科,形成以光电信息处理、智能嵌入系统为核心的培养特色,构建了覆盖电子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的宽口径知识体系。其国防特色专业背景与省级优势学科支撑,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高水平平台。
在学科建设方面,专业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并建有光电测控与光信息传输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课程体系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主干课程包括:
- 信号与系统:重点研究信息传输与处理基础理论
- 高频电子线路:强化无线通信系统设计能力
- 数字信号处理:结合DSP实现技术开展算法开发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培养嵌入式系统开发技能实践环节占比达总学分的30%,包含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和专业综合应用训练,形成“理论+实践+创新”的三维培养模式。
教学资源方面,专业配备13个专业实验室(面积1300㎡)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验设备涵盖5G通信、物联网等前沿技术领域。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达60%,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21人,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年均经费超千万元。校企合作方面,与华为、大疆创新等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实施“3+1”校企联合培养,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研究方向聚焦复杂网络通信、智能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三大领域,近年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
- 在Nature nanotechnology发表量子点毒性研究论文
- 研发的X射线激光器技术被美国AD报告收录
- 智慧林业信息化平台实现学科交叉创新毕业生既可在电子信息、通信设备领域从事研发,也可在金融、医疗等行业进行系统集成,部分校友创立高科技企业,形成显著的行业影响力。
就业前景方面,专业依托国防特色和区域产业需求,形成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基础、辐射全国的就业网络。根据第三方评估,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达4.4分,平均起薪高于省内同专业20%,考研升学率连续五年突破35%,多数进入双一流高校深造。随着国家“十四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专业在5G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培养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