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储能材料技术专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领域专业,聚焦锂离子电池、动力电池回收等绿色能源产业链需求。该专业依托学院电力工程领域的深厚积淀,构建了产教融合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具备材料生产、设备维护、质量检测等核心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福建省职业院校中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其课程设置紧密对接行业标准,实践教学资源丰富,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成为区域储能产业发展的关键人才输送基地。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以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为导向,瞄准储能材料制备与应用、电池梯级利用等细分领域,培养能胜任生产操作、工艺管理、技术支持等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工匠精神与创新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从材料合成到电池组装的完整工艺流程,同时具备设备调试、安全环保管理等拓展能力。通过校企合作订单班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衔接。
课程体系与教学特色
专业课程采用模块化设计,分为三大核心板块:
- 基础理论模块:包含《储能材料基础》《应用电化学技术》等课程,夯实材料结构与电化学原理知识;
- 工艺技术模块:重点开设《锂离子电池材料生产实训》《储能电池模组设计与应用》,通过仿真生产线掌握电极涂布、电池封装等关键技术;
- 检测与管理模块:设置《储能材料检测技术》《电池梯级利用与循环》等课程,培养质量控制和资源再生能力。教学过程中融入虚拟仿真和真实生产场景,例如利用国家级电力科普基地开展高压电工实操训练。
实践平台与产教融合
学院投入建设了电池材料制备实验室、智能微电网实训系统等12个专项实训室,并与宁德时代、厦门钨业等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学生需完成:
- 阶梯式技能训练:从金工实习、材料分析测试起步,逐步进阶到动力电池拆解重组、储能系统运维等综合项目;
- 真实项目驱动:参与企业委托的电池性能优化、废旧电池金属回收等课题,例如在“锂离子电池材料生产实训”中完成正极材料钴酸锂的合成与性能测试;
- 双证书培养:毕业生可同时获取高压电工操作证、电池检测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岗位适配性。
就业前景与发展空间
该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新型储能材料生产、新能源车企、电力系统储能电站三大领域,典型岗位包括:
- 生产工艺技术员(月薪4500-6000元)
- 电池检测工程师(月薪5000-8000元)
- 储能系统运维专员(月薪5500-9000元)近年随着福建省加速布局海上风电配套储能项目,专业人才需求缺口持续扩大。学院通过伟海产业学院等平台,为毕业生提供进入国家电网、华电集团等央企的优先通道,部分优秀学生入职半年后即可参与储能电站的智能化改造项目。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