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立足行业需求,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该专业依托学院1956年建校的深厚底蕴,整合了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资源优势,构建起覆盖道路桥梁全生命周期的课程体系。学生不仅掌握工程核心技能,还能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接触真实项目,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输送具备现代工程素养的技术人才。
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围绕施工管理核心能力展开,包含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两大模块。主干课程设置突出三个层次:
- 工程基础能力培养阶段设置《道路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课程,夯实专业基础
- 专项技术提升阶段聚焦《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施工》《隧道工程技术》等实践性课程
- 综合应用创新阶段通过《BIM建模应用技术》《智慧检测技术》等数字化课程,对接行业智能化转型需求。特别设置的综合实训与毕业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完成从图纸识读到施工组织的完整流程训练。
实践教学体系呈现"三层递进"特征。基础技能层依托校内4700㎡的五大实训中心,配备价值4600万元的全站仪、材料检测设备等先进仪器;项目实战层通过校企共建的40个实训基地,在中建五局、中铁十一局等龙头企业开展测量放样、施工组织设计等岗位实操;创新应用层则引入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实景三维建模技术,在柳州桂桥缆索有限公司等合作单位开展预应力施工等专项训练。
就业培养采取"双轨驱动"模式。横向通过现代学徒制与中天建设等企业联合培养,纵向构建"施工员—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的职业发展通道。数据显示,毕业生主要在交通管理机构(占比35%)、施工企业(45%)、工程监理单位(15%)等领域就业,近五年平均就业率超过95%。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院与深圳业昕检测等企业建立的教师驻企工作站,使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即可参与高速公路检测等真实项目。
该专业的师资配置凸显"双师型"特色,17名专任教师中包含3名高级工程师、2名副教授,双师素质教师占比达85%。教学团队深度参与柳州凤凰岭大桥等地标项目建设,将缆索施工技术、大跨径桥梁检测等工程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创新的"岗课赛证"融合培养模式,使学生可考取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实施与管理(中级)等职业技能证书,在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程测量赛项中屡获佳绩。
随着《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专业建设重点向智能建造和绿色施工领域延伸。2025年新增的《智能建造技术》专业方向,整合了装配式施工、建筑碳排放管理等前沿内容,与广州南方测绘共建的实景三维数据中心,为学生提供无人机测绘等新技术实训平台。这种紧跟"新基建"发展趋势的培养策略,使毕业生在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维护等新兴领域展现出独特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