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市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依托艺术学与工学交叉融合的学科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作为辽宁省首批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高校的重点专业,该专业立足智能建造与现代装饰领域,结合BIM技术、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致力于培养兼具艺术审美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近五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升学率约15%,毕业生进入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等知名企业,或赴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等高校深造,展现出强劲的专业竞争力。
跨学科融合的培养体系
该专业以建筑全过程生命周期知识体系为框架,构建了“BIM+建筑结构+施工管理”能力模型。课程设置涵盖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双维度:
- 基础课程:设计素描、环境设计概论、建筑制图等夯实美学与工程基础;
- 核心课程:居住空间设计、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等强化专业核心能力;
- 技术赋能课程:虚拟与增强现实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等提升数字化设计水平。通过“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PST-CCE),学生在专用制图教室、工程造价实训室等仿真环境中完成从方案设计到施工落地的全流程训练。
校企协同的实践平台
专业与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深圳杰恩创意设计等2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搭建了覆盖设计、施工、管理的立体化实践网络:
- 校内实训平台:绿岛BIM工程中心整合建筑解剖式实验教学中心、建筑装饰实训室等资源,提供建筑信息模型(BIM)全流程操作环境;
- 校外实践基地:参与中建东北院等企业的真实项目,开展施工图设计、工程造价核算等岗位实训。近三年学生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赛事中斩获40余项国家级、省级奖项,验证了实践教学成效。
师资与科研的双重支撑
专业拥有20人教学团队,其中副教授/高级职称占比40%,外聘行业专家占比50%,形成“双师双能”型师资结构。教研成果显著:
- 承担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3项,开发《基于BIM与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技术》等产学研项目;
- 建设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2门,出版教材3部,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这种“理论+产业”导向的教学模式,使课程内容紧密对接智能建造、绿色建筑等产业升级需求。
就业与升学的多元路径
毕业生可胜任室内设计师、景观工程师、工程监理等岗位,覆盖建筑设计院、房地产公司、装饰企业等领域。典型就业单位包括西堤国际设计、三菱重工空调系统等行业头部企业。对于深造群体,专业通过“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孵化创新项目,助力学生升学至鲁迅美术学院、沈阳建筑大学等高校。选择该专业的学生既能获得扎实的艺术设计素养,又可掌握智能建造技术,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占据先发优势。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