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自2006年设立以来,依托学校深厚的师范教育基础和区域发展需求,逐步形成了"政校合作、校社共建"的特色培养模式。作为内蒙古地区重要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基地,该专业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实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80%以上,考研率达30%,显示出较强的社会认可度。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以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工作实务双轨并进。核心课程包含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理论课程,同时设置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等工具类课程,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特别强调实践能力培养,通过认识实习、社会调查、社区实习等环节,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技能。例如,学生需完成至少14周的实践训练,包括在民政部门、社会组织等机构开展服务项目,这一模式被评价为"校-政-社立体化培养体系"。
师资力量方面,专业拥有双师型教师占比40%的优质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博士学历占比90%,包括自治区"草原英才"1人、社会工作督导4人。教师团队不仅承担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3项,还深度参与地方社会治理,如为包头市制定社区发展规划提供智库支持。这种学术研究与实务经验的双重背景,使教学能够紧密结合城乡社区治理、老年社会工作等现实议题。
在实践平台建设上,专业投入300余平方米的社会工作实验室,划分个案工作室、小组活动室等功能区,配备数字化观摩系统。同时与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共建8个实践基地,形成"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例如,与青山区合作开展的"老少乐园"社区服务项目,不仅成为全国示范案例,还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真实场景。这种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民政、工会、社会组织等多领域岗位需求。
专业发展还注重社会服务与学术创新联动。近年来承担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聚焦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问题。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的比例超过60%,研究成果曾获全国MSW研究生案例大赛一等奖。这种以科研反哺教学的路径,强化了学生对社会政策分析、服务评估等高端专业能力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