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师范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08年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设立以来,始终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核心目标。该专业依托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学科优势,形成了工学学士学位授予体系,课程设置涵盖电力电子、自动控制、电气传动等核心领域,并与国家电网、制造业企业建立实践合作。其强弱电结合的教学特色和民用工业应用的定位,为学生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从培养目标来看,该专业聚焦于培养掌握电气工程领域基本理论的高素质人才。学生需具备扎实的数学与物理基础,同时通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等课程的系统学习,形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方案强调工程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毕业生既能胜任电力电子设备研发、供配电系统设计等技术工作,也能在科研或管理岗位发挥作用。例如,课程体系中设置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和微机控制技术,强化学生对工业自动化场景的适应能力。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专业采用分层递进模式:
- 学科基础课程:包括电路分析、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奠定电气工程的核心知识框架;
- 专业核心课程:涵盖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分析、供配电技术,聚焦行业关键技术;
- 实践拓展模块:通过电力电子实验室、PLC实验室等平台,完成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和信号与系统等课程的设计,体现了对现代智能化技术的融合。
专业特色体现在三个维度的交叉融合:一是弱电控制强电的技术路径,例如通过嵌入式系统实现电机调速;二是民用工业导向,课程内容紧密对接制造业、能源领域的实际需求;三是软硬件协同培养,学生需同时掌握电路设计与计算机编程能力。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具备差异化竞争力,尤其在智能电网、工业自动化等新兴领域更具优势。
实践教学环节依托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基地的双重资源。学院建设了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实验室、DSP与嵌入式实验室等专业平台,并与咸阳渭河发电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学生在校期间可参与电力系统仿真、电机控制调试等实训项目,部分课程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例如通过设计小型供配电系统完成综合能力考核。
关于就业前景,该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于电力、机电、环保等行业。数据显示,部分学生进入国家电网、发电厂从事技术运维,另一些选择在制造业企业参与电气设备研发。此外,约20%的毕业生选择攻读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方向的研究生,凸显专业的学术延展性。值得注意的是,学院通过“双师型”教师团队(占比约17%)引入行业经验,进一步强化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综合来看,咸阳师范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和产学研协同的资源整合,构建了从知识传授到职业发展的完整链路。其省级一流专业的建设背景和持续优化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提供了兼具深度与广度的成长空间。对于希望在电气工程领域扎根的应用型人才而言,这一专业无疑是值得关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