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女子学院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顺应数字信息时代需求而设立的新型新闻传播类专业,自2018年首次招生以来,已形成鲜明的培养特色。该专业以“三传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性别平等文化)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兼具四自精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和现代传媒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依托国家级教学团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平台,其课程体系与实践模式在同类院校中独树一帜。
以性别传播为特色的培养体系
该专业将性别平等意识融入教学全流程,构建了独特的学科交叉框架:
- 特色课程:开设《媒介与女性》《性别传播学》等课程,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资源,推动女性文化传播研究;
- 学术平台:由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指委委员刘利群教授领衔,通过“媒介与女性”教席论坛、新媒体国际短片节等平台深化理论与实践结合;
- 社会服务:围绕“妇女、家庭、儿童”主责主业,开展性别主题短视频创作,学生作品曾获“党旗下的故事短视频大赛”等国家级奖项。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架构
专业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强化全媒体传播能力培养:
- 理论基石: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新闻思想》《传播伦理与法规》等,夯实政治素养与职业伦理;
- 技术应用:设置《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网页设计与制作》《信息可视化》等课程,覆盖从内容生产到运营的全链条技能;
- 融合创新:通过《融合新闻报道》《数字纪录片创作》等课程,培养跨媒介叙事能力。
多层次实践教学网络
实践环节采取“校内实训+行业浸润+赛事驱动”模式:
- 校内基地:建有新媒体实训中心,配备全媒体采编系统、虚拟演播室等设施,支持学生完成短视频制作、直播运营等项目;
- 行业联动:与央视、腾讯等机构合作,定期组织学生赴新媒体大厂实习,邀请从业者开展案例研讨;
- 竞赛机制:近三年学生作品在中国梦·青年影像盛典等赛事中累计获奖20余项,部分成果被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转载。
多元化就业与升学路径
根据2021-2024届毕业生数据,该专业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发展方向呈现三大趋势:
- 主流媒体:约35%进入央媒新媒体部门或省级融媒体中心,从事新闻采编、舆情分析工作;
- 互联网企业:40%任职于字节跳动、网易等企业的内容运营、用户增长岗位;
- 公共领域:15%考取公务员或进入妇联等机构,负责政务新媒体管理。此外,每年约10%毕业生进入中国传媒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国内外高校攻读研究生。
作为校友会2025年评定的中国四星级应用型专业,该专业通过“学术+技术+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在女性文化传播领域形成了差异化竞争力。其贯穿四年的实践教学体系与行业深度绑定,使学生在数字内容生产、新媒体运营等核心岗位具备显著优势。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