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2024年首次招生以来,凭借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科研基因、“计算+X”跨学科培养模式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资源,成为新工科教育领域的创新标杆。该专业以人工智能、机器人、脑机接口等前沿方向为核心,通过科教产教深度融合打破传统学科边界,构建起一套集科研训练、实践应用、国际视野于一体的培养体系,为深圳乃至全国的数字化转型输送复合型人才。
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
该专业采用“计算+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认知科学”的交叉课程框架,形成独特的学科矩阵。必修课覆盖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计算机基础,同时设置生物信息学、多模态信息处理、智能计算系统等跨领域选修课。学生需在机器人、算力芯片设计、计算生物学等五个聚焦方向中完成四门专精课程,并通过两门拓展选修课实现知识跨界融合。这种设计使毕业生既能掌握计算机核心技能,又具备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交叉视野。
阶梯式培养路径
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 大一通识筑基:强化数学、物理、编程基础,每周五进入国家级实验室轮转,接触医学成像、集成电路材料等前沿平台;
- 大二动态分流:基于产业发展需求调整方向,可选腾讯云大模型特色班等校企联合项目;
- 高年级分轨培养:设置学术轨、工程轨、创业轨,学术轨侧重Nature/Science级论文发表,工程轨对接华为、中科曙光等企业项目,创业轨要求完成硬科技发明专利或创业计划。
顶尖科研资源支撑
专业依托14位海内外院士及40余位海外终身教职学者组建导师团队,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奠基人樊建平、美国NSF前主任赵伟等顶尖学者。学生可参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集成所/数字所的294项科研课题,涉及医疗大数据分析、类脑智能芯片研发等领域,近五年科研经费达4.6亿元。独特的“4+1”教学模式(4天课堂+1天实验室)确保理论向实践转化,近三年成果发表于Nature Medicine、IEEE Transactions等顶级期刊。
就业与深造双通道
首届毕业生享有“包就业”承诺,学校通过近2000家孵化企业及腾讯、优必选等合作方提供岗位,华为鲲鹏、寒武纪芯片等国家重点领域成为主要就业方向。升学方面,斯坦福、MIT联合培养项目覆盖20%优秀学生,国科大联培硕士通道优先开放。2024年录取数据显示,该专业最低投档分624分(广东物理类9667名),超越部分985高校,印证市场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