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各类会计试题中,重点考察了特殊交易的分录处理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这些业务涉及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交易性金融资产入账、集团股份支付等核心会计处理,其中约当产量法分配制造费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准则适用性等考点出现频率较高。以下通过典型例题解析,帮助理解关键业务的会计处理逻辑。
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确认需注意价外费用的处理方式。以购入股票为例,支付价款360万元中含已宣告现金股利10万元时,应将股利计入应收项目。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350万,应收股利 10万,投资收益 1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0.06万;贷:银行存款 361.06万。这种处理体现了交易费用的损益化原则,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后续计量形成完整链条。
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涉及多重会计要素调整。当公允价值模式转为自用时,需将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差额结转。例如收回账面11500万元的办公楼时,借:固定资产 11500万,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500万;贷: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12000万。这里需特别注意累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500万需全额转出,避免虚增资产价值。
收入调整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关联处理是难点。销售退回发生在报告年度次年时,需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追溯。如退回100万元货款时,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00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6万;贷:应付账款 116万。此类调整直接影响留存收益,需同步调整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集团股份支付的分录处理需区分结算主体。母公司授予子公司股票期权时,母公司作为结算方按现金结算处理,子公司则按权益结算确认。具体表现为母公司借:长期股权投资;贷:应付职工薪酬,而子公司借:管理费用;贷:资本公积。这种双重处理体现了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会计原则。
商誉减值调整涉及会计估计变更与差错更正的判断。当发现多计提减值2亿元时,应追溯调整报表项目。借:商誉减值准备 20000万;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0000万,同时按10%计提盈余公积。这种处理要求准确区分会计政策变更与前期差错,确保报表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