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产业拔尖班)专业是依托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设立的特色培养项目,2023年首次招生便从全校13个学院的250余名报名者中选拔出81名拔尖学子。该专业聚焦智慧气象、智慧医疗、元宇宙与智慧教育三大方向,与沐曦集成电路、南京鼓楼医院等行业头部企业深度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体系。数据显示,70%学生获得推免资格,30%进入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实习,2024届学生在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等赛事中斩获174项国家级奖项。
一、学科平台与培养特色
该专业构建"双一流学科+产业生态"融合模式:
- 国家级平台支撑:
- 依托人工智能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全国首批50所)和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与沐曦高性能计算研究院共建芯片设计实验室,开发国产GPU芯片应用于气象大数据处理。
- 建设智慧医疗联合实验室,与南京鼓楼医院合作研发医学影像AI诊断系统,肺结节识别准确率达96.7%。
- 贯通培养机制:
- 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大二起进入院士课题组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4年40%学生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
- 开设"人工智能+大气科学"双学士学位班,构建气象灾害预测模型,成功预警2024年长三角梅雨季强降水过程。
二、教学模式与能力塑造
采用"三阶能力进阶"培养路径:
- 基础强化阶段:
- Python语言程序设计(128学时)结合气象大数据分析,运用Hadoop集群处理日均1TB卫星云图数据,误差率控制在5%以内。
- 机器学习课程开发台风路径预测算法,在ECMWF数据集测试中预测精度提升23%。
- 产教融合阶段:
- 双导师制覆盖率达100%,企业导师来自华为ICT学院、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指导学生完成5G基站能耗优化等12项实战课题。
- 参与沐曦GPU芯片设计项目,完成气象数值模式并行计算框架开发,运算效率提升18倍。
- 国际拓展阶段:
- 全员海外研修,赴爱尔兰东南理工大学学习智慧城市物联网技术,开发都柏林交通流量预测系统获欧盟创新大赛银奖。
- 在IEEE国际会议发表《基于LSTM的强对流天气短临预报》论文,被Nature子刊收录。
三、校企协同与资源优势
形成"头部企业+顶尖院所"协同网络:
- 产业资源导入:
- 与华为共建数据通信拔尖班,1/3学生进入华为南京研究所参与5G通信协议栈开发,毕业优先录用。
- 沐曦集成电路提供全流程芯片设计实训,学生主导完成气象专用AI芯片流片,能效比达15.6TOPS/W。
- 医疗交叉创新:
- 联合南京鼓楼医院开展智慧医疗工作坊,开发DRGs医保支付智能审核系统,审核效率提升40倍。
- 在中大医院智慧医疗研究院参与脑卒中AI辅助决策系统研发,缩短诊断时间至3分钟。
四、升学就业与发展前景
构建"三维职业通道":
- 技术研发领域:
- 任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开发气象大数据中台,日均处理PB级雷达数据。
- 在腾讯AI Lab主导短视频内容审核算法优化,违规内容识别率提升至99.3%。
- 学术深造路径:
- 2024届保研至清华大学参与嫦娥七号月面探测机器人视觉系统设计。
- 校友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发表《多模态气象大模型构建》,获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博论文奖。
- 创新创业方向:
- 创立气象科技公司研发光伏功率预测系统,服务300+新能源电站,年营收破5000万元。
- 设计文物微环境监测装置入选敦煌研究院重点采购名录。
该专业2025年将新增《AI for Science》课程模块,建议考生强化数学建模与C++编程能力,高考选科需物理+化学组合。需注意专业对多学科整合要求极高,25%新生初期面临CUDA并行计算编程挑战,建议提前学习《深度学习框架原理》并参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校企合作项目存在年均200小时的实验室实操要求,需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