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构建了本硕衔接的完整培养体系,在本科阶段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融合,研究生教育强调学科交叉与行业应用创新。作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高校,该校通过整合管理学科与信息、统计等优势学科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其专业建设既保持传统工商管理的核心框架,又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需求。
在本科教育层面,该专业通过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核心课程构建知识体系,同步设置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运作管理等信息技术类课程。培养方案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包含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模块,使学生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被列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突显其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严格把控。学生毕业后可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就业方向涵盖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机构的管理岗位,或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型与专业型两类培养路径。学术型硕士聚焦细分领域研究,设有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依托旅游大数据可视化决策研究团队等省级高水平科研团队开展课题攻关。专业型硕士(MBA)则突出产教融合特色,设置公司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大数据与企业创新管理等三大研究方向,采用"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其课程体系突破传统商科框架,引入生态环保、气象资源管理等跨学科内容,与四川省生态环保集团共建学科交叉研究中心。MBA项目实行非全日制培养模式,学制3年,学费总额7.5万元,2025年计划招生40人。
学科建设优势体现在多维度创新平台的构建。学院拥有省级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配备智能会计与网络财务等先进实验系统。科研方面形成三大特色领域:在企业绿色管理方向,完成四川省生态环保集团治理优化等重大项目;在数智化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人工智能人机协作研究;财务大数据分析方向则为中国联通等企业提供CRM系统优化方案。近五年累计获得省部级科研奖项10项,承担国家级课题14项,科研到账经费超4600万元。
人才培养的实践导向贯穿全程。本科阶段设置管理案例分析与商业模拟实训,研究生教育推行"双导师制",聘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MBA项目建立校地校企联合实践平台,与财政厅合作开展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政府决策。这种"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快速对接产业需求,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部分进入国有大型企业担任管理咨询岗位。
该专业的持续发展得益于跨学科师资团队支撑。管理学院现有教授14人、副教授36人,其中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名,形成旅游大数据研究、组织创新治理等特色团队。教师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高水平项目,近五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这种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确保课程内容始终紧跟数字经济、ESG治理等前沿趋势,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管理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