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温州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以百年文脉为根基,在传承与创新中构建起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自1906年温州师范学堂发端,历经百年沉淀,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通过师范类第二级专业认证,形成了融历史底蕴与现代教育理念于一体的办学格局。依托中国语言文学这一浙江省A类一流学科,该专业不仅承载着南戏研究、域外汉文献等全国领先的学术方向,更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创新手段,探索新时代师范人才培养路径。
专业底蕴与学科支撑
该专业的历史文脉可追溯至1906年温州师范学堂,夏承焘、王季思等学界泰斗曾在此执教,铸就深厚的人文根基。学科平台建设尤为突出,拥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A类研究基地"浙江传统戏曲研究与传承中心"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其南戏研究团队持续推动传统戏曲的现代化阐释。支撑学科发展的还包括:
-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 博士点重点培育学科建设规划
- 全国首开文学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
专业师资团队呈现高端化、多元化特征,68位专任教师中:
- 正高职称25人,副高职称20人,高级职称占比66%
- 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82.3%
- 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国家级人才20余人次
教学团队近年来取得显著科研成果:
- 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
- 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6项
-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冷门绝学专项2项
- 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
专业构建了三维立体化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包括:
- 文学理论模块:文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
- 语言基础模块: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 教育实践模块:中学语文教学法、教育心理学
实践教学环节独具特色:
- 区域文化调研:组织瓯越文化田野调查
- 中国近现代文化考察:开展红色教育基地研学
- 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发文学经典场景沉浸式教学
- 实施"十万字作品集"工程,每位毕业生需完成个人创作文集
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
该专业连续四年保持全校最高录取分数线,形成"入口严、出口优"的良性循环。师范生培养成效显著:
- 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95%以上
- 近三年就业率稳定在95%-98%
- 毕业生占据温州市50%以上中学语文教坛新秀
- 在"田家炳杯"全国师范技能竞赛中屡获一等奖
创新培养体系包含:
- 三级实践体系:启蒙层(经典诵读)、孵化层(教学微格)、实战层(顶岗实习)
- 七大文化品牌:文学周、话剧节、百年语文系列等
- 双导师制:校内教授+中学特级教师联合指导
特色发展方向
专业在守正创新中拓展发展边界:
- 创意中文实验班:全国首创"传统+创意"培养模式,开设七大写作核心课程
- 数字人文研究:建立浙南首个文化创意实验室,开发数字影像创作课程
- 国际中文教育:与香港都会大学共建《中国创意写作研究》学术平台
- 地方文化服务:深度参与南戏故里建设、永嘉学派研究等地方文化工程
这种将学术研究、师范教育、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使该专业成为区域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标杆。通过持续优化"新文科"建设路径,温州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正在书写传统人文学科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