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全成本法下,企业需将生产过程中所有直接与间接成本纳入产品成本核算体系,这使得会计分录的编制逻辑与变动成本法存在显著差异。该方法强调固定制造费用的资本化处理,而非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种特性决定了其会计处理需通过多步骤的分摊机制完成。以下从生产阶段、费用归集、完工结转三个环节展开分析,结合具体案例说明核心分录的构建规则。
一、生产阶段:直接成本与制造费用的归集
借: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
当企业投入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时,需通过上述分录将资源消耗直接关联到产品。例如,某月生产领用材料5万元、支付生产工人工资3万元,则借方“生产成本”增加8万元,贷方对应科目同步减少。
对于间接成本的处理,需先通过制造费用科目归集:
借:制造费用——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
贷:累计折旧/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假设当月发生设备折旧2万元、车间水电费1万元,则需将3万元记入制造费用。这一步骤的关键在于区分变动制造费用(如能耗)与固定制造费用(如折旧),但两者在完全成本法下均需计入产品成本。
二、费用分配:制造费用向生产成本的结转
月末需将归集的制造费用按合理标准(如工时或产量)分配到各产品: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贷:制造费用——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
延续前例,若3万元制造费用全部分配至产品,则“生产成本”科目再增加3万元。此时完全成本法的核心特征显现——固定制造费用被资本化为存货成本,而非像变动成本法那样直接计入损益。
三、完工结转:存货成本与销售成本的确认
当产品完工入库时: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假设当期全部完工,则库存商品增加11万元(8万直接成本+3万制造费用)。销售环节结转成本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若销售80%的产成品,则主营业务成本增加8.8万元,未销售的2.2万元作为存货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这种处理使得固定制造费用随存货流转分期释放,直接影响各期利润的计量。
四、特殊场景处理与注意事项
在产品和产成品的成本分配:
若存在未完工产品,需通过约当产量法计算分配率。例如,材料一次性投入但人工和制造费用按完工进度50%计算,此时会计分录需分别确认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成本构成。多维度科目设置技巧:
- 二级科目细化:在“制造费用”下设置“维修费”“折旧费”等子目
- 成本中心辅助核算:对跨部门费用实施责任追溯
- 异常成本单独标注:如停工损失需单独列示以便分析
与变动成本法的转换调整:
在编制管理报表时,可通过调整分录实现方法转换:
借:存货(固定制造费用递延部分)
贷:主营业务成本(已转销部分)
这种调整揭示出两种方法下利润差异的本质——存货变动对固定制造费用吸收程度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完全成本法的会计分录体系实质是企业成本流转路径的镜像映射。从资源消耗到费用归集,从成本分配到损益确认,每个环节都贯穿着全部成本吸收原则。这种处理方式虽能更完整反映产品经济价值,但也要求会计人员精准把握费用属性与分配标准,避免因分摊不当导致成本信息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