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的教育技术学(师范)专业立足民族地区教育需求,结合现代技术发展趋势,形成了独特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国家级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通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扎根基层、服务地方的信息技术教育骨干。其课程设置涵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影视制作技术和教育大数据分析等前沿领域,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教学实践能力的融合。
课程体系围绕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能力构建,主要分为三大模块:
- 教育技术理论基础:包括学习科学与技术、教学设计和教育传播学,帮助学生掌握教育规律与技术融合的逻辑。
- 技术实践技能:通过影视拍摄与制作技术、三维动画制作和移动APP开发等课程,强化学生媒体制作与编程能力。
- 教学实践应用:开设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究和班级管理,结合微课录制教室、虚拟演播室等实验室资源,提升实际教学场景的适应力。
在培养模式上,专业强调“双文化”特色,依托国家通用语言与少数民族语言并重的教学团队,构建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联动机制。例如,学生通过教育技术活动月展示作品,参与创客教育项目实践,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可视化成果。同时,专业拥有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和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中心,为技术开发与教育创新提供硬件支持。
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
- 基础教育领域:约60%毕业生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或信息化教学辅助教师,部分进入电教馆担任教研员。
- 教育科技产业:约25%选择在线教育公司从事产品研发或课程设计,典型岗位包括教育软件工程师与培训师。
- 深造与跨界发展:每年约10%优秀学生通过推免机制进入北师大、华东师大等高校攻读硕士,部分跨入影视制作、新媒体运营等领域。
该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得益于其扎实的学科建设。2023年通过国家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标志着教学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省级金课与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占比超过30%,凸显课程含金量。此外,专业教师团队中博士占比54.5%,拥有吉林省教学名师和人工智能教育专家,为学生提供了高水平学术指导。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