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师范大学于2023年新增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标志着该校在服务西部新能源产业布局中迈出关键一步。该专业以工学学士学位为培养方向,依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点学科资源,聚焦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领域,旨在培养兼具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支点,该专业的设立与新疆地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形成深度协同,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专业采用"基础+方向"的模块化设计。核心课程涵盖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三大热学基础,同时设置光伏科学与工程、风力发电原理、储能原理与技术等方向课程。特别引入氢能技术、水合物开发等前沿领域教学内容,形成覆盖能源开发、转换、存储的全链条知识体系。实践环节依托83.5KW光伏并网发电站、榆林市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构建"实验室模拟-电站实操-企业实训"三级培养模式。
师资团队呈现高学历化与科研导向特征。现有专任教师12人中博士占比100%,包括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人,形成以教授、副教授为主导的学术梯队。团队近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累计科研经费超300万元,发表SCI/EI论文13篇,专利授权量达30余件。这种"科研反哺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在参与光伏材料研发、风电机组优化等课题过程中,提前接触产业核心技术。
教学资源配置凸显产教融合特色。校内建成新能源发电与微电网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等五大实验平台,校外与榆能集团、江山永宸光伏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通过"双导师制"培养,学生在企业驻点实习期间可参与风电场运维、光伏系统设计等真实项目,强化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学科竞赛体系覆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CATIC制图大赛等赛事,近年获奖20余项,有效提升创新素养。
就业发展呈现多元化路径。毕业生可在电力企业从事新能源电站设计运维,在设备制造企业参与风机叶片研发,或进入科研院所开展储能技术攻关。26%考研上线率显示升学通道畅通,主要方向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等学科。地域就业优势显著,新疆及周边省份新能源装机容量持续增长,为光伏电站工程师、能源项目管理师等岗位创造大量需求。